当前位置:首页 >> 青少年成长 >> 三类孩子应对高考前焦虑方法不同

三类孩子应对高考前焦虑方法不同

浏览次数:2583 日期:2013-01-26

 

 临近高考,不少高三学生出现了失眠、胃口不佳、精神无法集中等被称为“考前焦虑”的症状,这似乎是每年高考前都司空见惯的现象。那么该如何缓解这些症状呢?在心理专家看来,不同类型家庭所采取的不同亲子沟通方式,可能会引起或者加重考生的考试焦虑感。以下他就为三类不同的家庭“对症开方”,与大家分享改善亲子沟通的不同方式。

 

  受“保姆式照顾”的孩子:需要更多空间

 

  平时对女儿关怀备至的王姨,希望在特殊时期加倍照顾女儿,令她考出更好的成绩。每天一大早起来做营养早餐,每晚备好丰盛晚餐并频频夹菜给女儿。每天目送女儿上学,经常想了解女儿的复习情况但怕给她压力而欲言又止,让她纳闷的是,平常与她有很多悄悄话的女儿近来和她交流少了,还经常说要到同学家复习。

  专家支招:如果父母是像王姨这种对孩子贴心,甚至可以说是“全包式”的家长,考生家长的焦虑是大于考生的。家长平日里的轻松与亲切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保姆”行为,或几乎可能令考生“窒息”溺爱的举动。这样一来本不焦虑的考生,却不知不觉被父母的焦虑所感染了,于是,沟通就逐步减少了,笑容也逐步减少了。其实这类家长平时对孩子的关爱是很充分的,孩子安全感也十分满足的,但如果备考阶段,父母再加倍地关爱,无形中就会给孩子造成更多的压力,因为这些“保姆”的举动会让孩子产生“内疚感”或“责任倦怠”,同时也因为这种压力的存在,促使他们选择远离“压力源”,而有意疏远父母。化解仅仅只是需要恢复平日的轻松与亲切的交流,就好了。

 


  
受“标杆压力”的孩子:需“被关注”缓解压力

 

  身为企业高管的石先生,近来发现平常话并不多的儿子,会主动地和他谈起同学间、师生间的小趣闻、或谈论起小时候的故事。石先生觉得儿子在这个时候就该专心备考高考,不该把精力放在这些小事上,就引导地说:“你不要说太多无聊的事了,抓紧时间复习,爸妈这次就看你如何发挥了,人家李叔叔的儿子去年也考上中大,你要向别人学习。”自此,儿子每天都长时间在房里复习。石先生庆幸自己早发现孩子备考松懈的“苗头”。

  专家支招:像石先生这种在职场和社会上都有一定地位,身边朋友大多是拥有体面工作、高收入或高学历的人群,平常就习惯拿彼此的孩子作比较,随之对自己孩子的要求也较高。但在临考阶段,这类家长往往认为,“我平常已经说得够多了,让他自己好好发挥吧”。而这类孩子平常听惯了父母教诲,听惯他们说要超越哪个“标杆人物”,突然少了这些“叮嘱”或者是“指令”,就会变得不习惯,感觉此刻要独自承受所有,随之压力倍增。如果遇到以上情况,应该通过多陪孩子聊天,通过饮食等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的方式,来帮孩子减轻压力。

 

  肩负厚望的孩子:需明白“条条大路通罗马”

 

  平时成绩很不错的文杰在“一模考试”中分数达不到重本线,为此他感到十分自责与难过,还暗自流泪。他深知考上重点大学是年迈父母多年以来的心愿,虽然家境一般,但父母曾表示如果能考上大学,会想尽办法借钱、赚外快都要供他上大学。一模后,他比以前更勤奋读书,变得更沉默寡言,也减少课余活动,连平常每周必打的篮球都放弃了。

  专家支招:像文杰这类情况,通常出现在家庭环境一般,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的家庭里。因为忙于生计,这类家长通常较少时间与孩子沟通,而这类家庭的孩子却深知父母为了生计很不容易,所以通常很听话,学习也很刻苦,同时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一旦遇到某次考试考不好,或者发现成绩跌落就会受挫,陷入焦虑。而他们又不会向父母或者朋友倾诉,只会独自扛着,所以心理压力较大。这类家庭的家长要帮助孩子化解焦虑,就该多抽时间陪伴孩子,多微笑,因为看到父母从容不迫而不是焦虑的期待,压力就会大大减轻,越看到父母工作辛苦或焦虑,他们就越容易感到不安和自责。同时,家长还要让孩子明白,“父母是非常爱自己的”,“人年轻就有很多机会,不要把高考看做是振兴家族,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