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月-3岁孩子的心理营养 (赵明)
赵明:好,上次我们谈到0到3个月,这三个月满了,接下来是四个月了。其实相当四个月之前孩子的心里接纳你要把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孩子在四个月的时候生理有很大的变化,孩子开始抬头、慢慢的翻身了,甚至开始爬、坐。我们发现抬头一瞬间是什么呢?就是从四个月的时候孩子和妈妈开始有一定距离了。
主持人:感觉孩子更强壮一点。
赵明:就是说说他们之间有空间了,所以我们把四个月以前的孩子那种和妈妈的关系是共生的,在心理层面是一样的,我和妈妈是一体的,不知道我是我,没有任何的自我意识,所以我们叫原始自恋状态。
主持人:三个月之前处于原始的状态?
赵明:对。那么从三个月开始到四个月发现孩子开始抬头,说明跟妈妈有空间了,开始从依恋转入客体的依恋,开始感受到妈妈的臂膀、妈妈和我的关系、我和外部直接的界限。就是说他开始有了自我和他人的感知了。
主持人:他开始感觉到周围和他不一样的东西。
赵明:对。从四个月开始孩子从自我依恋到他人的依恋,慢慢开始探索世界。有了一个依恋,我们探索世界其实是恋恋不舍的,我必须保证我足够的安全,我才开始往前探索。所以一边回去一边出来,一边回去一边出来。西方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就是把那个一个母猴子生了一个小的猴子,生下来以后他们拿那个铁丝做了一个猴妈妈。
主持人:很好玩的一个事情。
赵明:对。就像我们晚上走路的时候比白天走路小心,我们走实了才敢往前走或者是我扶一个东西,我手上拿一个拐杖敢往前走,我们要保证安全。孩子也是在妈妈的怀抱里开始探索这个世界,那么他必须保证我是安全的才能往前走,才能探索这个世界。所以说这个时候对孩子最重要的心理的营养是首先给他安全感。
主持人:首先给孩子安全感,让他有一个依恋的地方。
赵明:对。我们经常看到三四岁的孩子、两三岁的时候自己在屋子里面玩儿玩具,在他玩儿的时候看看妈妈是不是在,妈妈在的时候再接着玩儿。或者说玩儿的时候跑到妈妈的身边抱一下妈妈,然后再跑回来玩儿,只要看到妈妈在他就玩儿了,这是安全感。有时候妈妈到另外一个房间去把门一关,孩子一抬头看到妈妈不在了,这个时候他哭了。因为他以为妈妈消失了,等妈妈出现的时候继续在玩儿。但是西方的心理学家在这个方面也做了实验,他发现不同的孩子面对妈妈的离去有三种表现。
主持人:哪三种呢?
赵明:他们把12个月大的孩子在幼儿园里面,一开始都是和妈妈玩儿。然后玩着玩着投入进去的时候,妈妈在旁边看着,悄悄地妈妈撤退了,在外面呆五分钟。孩子一抬头看到妈妈不在了,肯定会着急,肯定会大哭大闹找妈妈。然后几分钟之后妈妈回来了,回来以后西方的心理学家就发现这个孩子有三种表现的形式。大多数60%的孩子非常的伤心,跑到妈妈的怀里哭了,妈妈有一些爱抚、亲吻、抚摸,很快孩子的情绪平静下来了,接着玩儿。然后玩儿的时候跟妈妈对视一下,微笑一下,60%是这样的。
还有20%在那里低头玩儿玩具呢?当妈妈回来的时候会发现他抬头看见妈妈再来了是不是?他并没有扑向妈妈,更加的把头低下来更加的专注玩儿那个玩具,和妈妈的爱是拒绝的。他完全沉浸在玩儿玩具的世界当中去了,这是20%的表现。
还有20%是矛盾型的。妈妈回来以后,当时这20%是哭着最大的,所以说妈妈回来以后他会迫不及待的跑到妈妈的怀抱里头开始哭,让妈妈安抚。但是会发现这个孩子有一个反常的动作,一方面他在哭诉说我是多么的想你。另一方面,他会用手拧妈妈或者是用拳头打妈妈,似乎在惩罚妈妈为什么你刚才玩忽职守了,为什么离开我了。
主持人:这种孩子是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赵明:这是矛盾的,我又爱你又恨你,因为你爱得不够好。
赵明:对。对方觉得你是不是爱我,而且产生一种惩罚。
主持人:会产生一种极端的想法,会伤害到对方?
赵明:也会的。我们记得前几年,因为那个时候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王志文和江珊演的电视《过把瘾》。她一方面爱着对方,另一方面控制着对方。她问男主人公你到底爱不爱我?男的就烦了。然后把这个男的绑起来,后来那个男的第二天早上没有办法拿头撞玻璃,让别人救我。她特别的需要爱的,但是她又怀疑他。因为小的时候妈妈走掉了,我不信任他,我得到爱的时候又惩罚你。所以对爱既有付出,也有惩罚。真的是矛盾的。
主持人:对。我想问一下赵老师第一个说的是回避型的孩子,这种心理是如何产生的?
赵明:具体包括回避也好、矛盾也好,具体是如何产生的呢?就是非常准确的现在没有细致的研究。但是我们大致的方向是觉得这个和妈妈和他互动的方式有关系的。
主持人: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方式?
赵明:对。影响了孩子对妈妈的依恋关系,那么孩子从妈妈身上学会了这些东西。当然大家也不是着急,我小时候的依恋关系是那样的,我现在怎么办呢?我们说了有20%是回避,20%是依恋。这个里面有三分之一到成年以后慢慢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化解了,也可以走向60%的安全性。那么还有三分之一的人他会碰到一个安全性的爱人,那么那个爱人给他安全、给他亲近,慢慢慢慢化解他的心灵。
主持人:这种心理的伤害在后期会慢慢的抚平。
赵明:那么确实有三分之一两个人碰在一起,一个回避型碰到一个矛盾型的人,这样很纠结。回避型永远不表达我的爱,矛盾型的希望你表达,那么他们的婚姻中有一些困惑,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一些症状或者是一些负担。所以我们看依恋关系,就是小时候的依恋关系就是4个月到3岁依恋关系,妈妈对孩子的重要性不仅影响到他小时候对你的依恋,也影响到孩子长大以后在他的亲密关系中、婚姻关系中的依恋关系。
主持人:这个依恋关系在4个月到3岁还是非常的重要的。 赵明:对。所以我们说妈妈要给孩子安全感,要让他有足够的依恋,他有依恋之后才能往前走。所以我们说用八个字形容,第一是“独立自主”。一个孩子开始独立往前走,开始离开你。其实我们人生不断面对分离,然后走向新的地方。比如我们刚才讲孩子一出生就是一个分离,和妈妈身体的分离。那么你一个剪刀把脐带剪开之后从生理分开了,后来孩子慢慢的学抬头、学走路、慢慢离开家乡上学,离开家乡上大学,慢慢有自己的家庭。如果从小的时候4个月到3岁分离好的时候,长大以后他面对各种分离的时候也焦虑着急。但是他知道这个东西能过去,他不会痛不欲生,不会悲观绝望。小时候分离的焦虑没有处理好,他始终有一个非常大的不安全感。长大以后他面对各种各样分离的时候,他小时候的安全感就出来了,不知道如何的解决了。所以我们讲失恋是一种情感的分离,失业是一种工作的分离,是不是?那么这些都是分离。如果他小时候有很大的安全,很自信。没有关系,我这段感情结束了没有关系,不是我不好,也不是他不好,我相信还有更好的感情等着我。并没有因为这段感情结束自暴自弃,对不对?那么一份工作丢失了,他有足够的自信,他很快进去,不会吸毒、喝酒、每天泡吧。那么小时候没有处理好依恋关系,长大以后比如说没有人爱我了,我的家是灰色的,他会割腕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那么面对工作的时候比如说我失业了,那么可能会通过酗酒吸食大麻面对这样的分离。所以说小时候妈妈的安全感对他影响非常深,所以我们说前四个字是独立自主,后四个是“以情相系”。比如小时候玩儿的时候一边看着妈妈,一会儿回去抱着妈妈,这样用情系着我,这样比较好。
赵明:对,孩子会潜移默化的感觉到这个家庭是安全的,爱我的这个爸爸妈妈他们是怎么定的,稳定了我就安全了。所以第一点夫妻关系一定要稳定,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什么?妈妈的角色很重要,三岁以前妈妈的情绪稳定很重要。我们刚才说这三年是磨合期,因为女性的情绪化比男性多样化一些。如果妈妈在外面忙了很累,照顾不好孩子,孩子看到一个情绪不稳定的妈妈,内心是恐惧的。因为孩子是内归因的,他所有的事情觉得是自己没有做好,他会想为什么妈妈这么的波动呢?可能是我做得不好,时刻处在一种恐惧和担心之中。
主持人:妈妈的态度对孩子非常的重要?
赵明:妈妈影响孩子的情绪。
主持人:这个阶段妈妈的情绪尽量放缓。
赵明:对,所以妈妈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这样不管对男孩儿也好还是女孩也好影响非常大。我曾经接触一个案例,有一个孩子生下来比较多病,其实家里非常的关注这件事情。所以说每天早晨奶奶一起床就冲到这个儿媳妇的房间就问她,他昨天晚上没事儿吧?其实这种担心对于孩子来说每天一睁眼看到紧张、焦虑的脸庞,从小传递的是紧张焦虑的状态。所以说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到六七岁心理发展有一些问题,但是我们不稳定的情绪传递给孩子,孩子把这种不稳定的情绪放大,放大到自己的行为层面上。到六七岁会退缩等等。
主持人:所以说妈妈不仅有一个良好的情绪照顾孩子,可能周围的所有人都很重要。
赵明:我说的是妈妈,其实是全力照顾孩子的人。
主持人:主要让孩子看到笑脸和美好的情绪,他会觉得是安全的。赵明:对,从4个月到3岁那么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安全感,这个来自两个方面。第一爸爸妈妈有稳定的关系。第二,妈妈有一个稳定的情绪。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是安全感足够的话他有哪些特征?比如说小时候的安全感足够了,这个孩子长大以后表现出来活泼、开朗、善于沟通、表达自己的能力强,也知道我和别人的界限,这是安全感比较足的孩子、比较的自信。这是第一点,就是在人际交往上。
主持人:我想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如果知道这种方法是可以弥补自己和孩子不足的话,每个家长都很愿意做。
赵明:对,在孩子快睡着的时候往下抚摸,抚摸的时候说“妈妈爱你,妈妈很爱你的”。尽管两个月左右,但是可以弥补。
主持人: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比如有一个网友他的孩子现在是将近两岁的年龄段。他的孩子特别怕生,他出去的时候我感觉特别不愿意跟别人的孩子交往。这种是不是孩子也缺乏安全感呢?
赵明:首先我们要考虑到每个孩子不同的差异。孩子一生下来就是每个孩子表现不同的差异而气质不同,有的是活泼型的,敢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于和别人打交道。还有一种孩子是安静型的。他本身就是比较的安静,比如说在幼儿园里面他玩儿一个玩具可以玩儿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比如阿姨教一首歌别的小朋友一下就学会了,他就学很久。如果到了一岁半的时候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的认生,那么现在做的是什么呢?我们的网友要做得是孩子认生的时候我们能做什么?我该做什么呢要孩子渡过认生期。
主持人:如何做呢?
赵明:需要这个网友一定要陪伴在孩子的身边,不要指责孩子。瞧你,人家的别人都在玩儿,你为什么还站在这里了?没有关系,就要站在他身边。孩子跟他们玩儿是接纳的,孩子不跟他们玩儿自己玩儿玩具或者是沙子也陪伴着,你参与进来,孩子的这种感觉一点一点的增强。
主持人:可以慢慢引导他和别的孩子跟他们一块玩儿。 赵明:也可以,不愿意的时候也不强求。我的孩子就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表现是不一样的。
主持人:让孩子的内心感觉我是不一样的。
赵明:对。重要的就是陪伴,陪伴他、接纳他,不要以成人的角度看是不是我的孩子长大胆小、没有冲劲、没有魄力呢。没有关系,哪怕这些东西是无聊的,你也陪着他,他会发现乐趣就足够了。
主持人:我觉得家长会觉得孩子在这个阶段,其他的孩子觉得周围的孩子是比较开朗的,和所有的孩子都可以玩儿在一起。而自己的孩子站在一边,不想玩儿,家长可能会着急。可能觉得孩子的社交、沟通能力会减弱,会出现这样现象吗?
赵明:如果你训斥孩子的话可能会出现,就是你的陪伴、耐心、接纳会让孩子通过你的影响变成你期待的那种活泼、开朗的类型的。
主持人:那么还有其他的吗?比如说四个月的三岁之间的孩子除了有安全感,还有其他的心理营养需要补充的吗?
赵明:有,下次的时候我们讲一些,现在我们讲到三岁底、四岁了,下次我们讲五六岁的时候再说这些问题。
主持人:好,我们下次再说。今天的访谈结束,下期再见!
赵明:再见!
第二点,在对待父母上就是说他的表现是什么呢?他能正确解读父母的含义。就是到了少年期或者到了青春期他能正确解读父母的含义。说老百姓的话说这样的孩子打也打得、骂也骂得。他有足够的安全感,他知道今天妈妈打我骂我是我自己错了,妈妈是爱我的。
主持人:还是很懂事的孩子,并且心理没有问题。
赵明:对,他能正确解读妈妈的信息,这种孩子打也打得、骂也骂得。相反那种时候没有形成足够的依恋感安全感,这种孩子不能打不能骂。打骂的时候会激发童年的那种创伤以及对父母的不信任,这种孩子惹不得,说重了之后会离家出走。你会觉得这样的孩子不能打不能骂。
主持人:这是心理营养的缺失了。
赵明:对。他有缺失之后心理对父母有不安全感,打的时候会激发出来。而我们内心够好的时候知道没有关系,他能正确的解读爸妈后面的信息。
主持人:这样的孩子可以理解父母。赵明:对。因为他内心没有一点东西在心里堵着,所以说在四岁之前你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是自信、开朗、善于和人沟通和交往的。同时他也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里。我突然想起一个故事,你看过那个《重案六组》第一部的时候我看过,其中有一个案例特别有意思。就是两个博士在一个宿舍,他们没有界限,谁也不尊重谁。我回来以后我不管对方在休息还是在干什么,我想干嘛就干嘛。另外一个也是这样的。那么他这样做的时候我就忍着,我做的时候你也忍着。所以有一次的时候那个博士特别的头痛身体不舒服睡着了。另外一个博士回来了放录音机听歌,他就觉得忍不住了,就把录音机关了,结果她又开了。结果一激动情绪犯罪,把那个博士杀害了。所以说他不知道我和别人的界限在哪里,在一个公共的场合我不知道如何做到尊重我和对方,照顾到我和对方的权益。那么我的就要无限的放大,别人的我不管了。当别人的无限放大的时候我非常的自卑,我压抑自己,我忍着。这是人际交往的不安全感。
主持人:这是从小不安全的感觉留下的阴影。
赵明:对。
主持人:那么赵老师我想问一下,像已经产生了这种比如说不安全感的孩子来讲,家长应该如何补救呢?
赵明:没有关系的。比如说这段时间爸妈比较的年轻或者是妈妈压力比较大,有一些疏忽。因为孩子有不安全感的时候到六七岁的时候首先表现是行为问题,比如在幼儿园或者是学校里的一些行为。这个时候的爸妈再给他足够的安全感,一点一点可以修复的,在七八岁以前没有问题的。我可以教给大家一个方法,比如说每天晚上的时候妈妈要哄孩子睡觉。那么在孩子快睡着的时候尤其用手从胸口抚摸,一边抚摸一边说妈妈爱你,也不用说更多的话,说多了孩子理解不了。这样做两个月,基本上孩子的不安全感消失了。为什么是半睡半醒状态呢?他有一种潜意识。如果清醒的状态你爱我呢?孩子说我怀疑。所以如果你真的想改善你和孩子的关系,这次你要拿出时间做这个事情。
主持人:那么赵老师这一种是不是相当于,比如说我们刚才说的如何解决妈妈如何让孩子感到到他是安全的?
赵明:对。这个问题问得好。比如我问你一个问题, 在马路上开车和在一个颠簸的路上开车,你会觉得哪个地方安全?
主持人:当然是平的。
赵明:为什么?
主持人:因为不会产生很大的波动。
赵明:对,所以说我们得稳,所以爸爸妈妈稳定的关系是孩子安全感的最重要的因素。第一点,爸爸妈妈你们稳定的关系。
主持人:先让孩子感觉到爸爸妈妈是稳定的。
赵明:对,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你们是稳定的。但是我们实话实说,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结婚生孩子基本上是头三年,对吧?结婚五年以后、十年以后也有,但是大多数人头三年要孩子。这个时候有一个问题,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三年恰恰是我们最不稳定的时候。
主持人:是夫妻关系当中最不稳定的时候。
赵明:对,因为他们在磨合。我们说夫妻关系有一句话叫做因为相同而连接,而相异而成长。因为我们不同而走到一起,走到一起发现我们有很多不同。比如我是北方人我喜欢吃面,她是南方人喜欢吃米饭,我们有一些争吵。我们家从小教育我的是我的所有的东西用完以后放在原地,我妈妈是这么教的。结婚以后发现这个男士就不是了,他的袜子乱扔放等等,我们发现生活方式不同。我们家挤牙膏的时候从下面一点一点的挤,他挤的时候一下子出去了。各种各样都出来了。其实婚姻的实质是如何处理你们的不同,这三年正好是磨合期,是我们说的不稳定的时期。第一是夫妻的关系不稳定。
第二是经济基础不稳定。因为头三年是工作的上升期,双方结婚可能先借债,那么经济有一些压力,那么要还债,要拼命的打拼。这些关系会影响到夫妻关系,因为在外面打拼比较的累,回来之后会觉得你会不会照顾我等等。所以说这些会影响他们的关系,头三年是不稳定的时期,那么容易对孩子有一些不安全的感觉。所以说对于爸爸妈妈来说,这个时候一定要告诉自己我们一定有一个稳定的关系,你们的关系很重要。
主持人:首先父母有一个稳定的关系,给孩子做出一个表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安全的。
主持人:是不是心理营养缺失了。
赵明:可能在这个期间没有和妈妈的关系建立好。
主持人:那60%是比较好的?
赵明:对。这种回避型的和矛盾型的和妈妈之间的关系有矛盾。
主持人:这是怎么产生这样的现象呢?
赵明:妈妈没有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安全感。
主持人: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
赵明:对。后来西方了心理学家追踪后来发现这些孩子长大之后在婚姻中以及亲密关系中也出现那样的问题。
主持人:是一种危害?
赵明:影响吧。比如刚才我们提到回避型的,就是妈妈回来之后看妈妈一眼再接着玩儿玩具,在他小时候的意识关系当中觉得爱人是危险的。我爱对方,对方离开我了,对方不一定爱我。我爱玩具,玩具不一定爱我。他就把心收回来,不爱别人。他们长大以后在他们的婚姻之中、亲密关系之中,似乎他们的情感方面是比较淡漠的,一些表达情感的言语也是比较贫乏的。
主持人:人们常说的这个人比较冷酷一种的感觉。
赵明:就是在婚姻中、在亲密关系当中,因为小时候的依恋会影响我们长大以后对大人的依恋。因为自己的爱人甚至是很多地方自己进不去,我了解不了他,他从来没有敞开心扉说对我的爱或者是他的感受。总是说一些事实或者是观点,更多关注一些活动,我走不进他的内心。
主持人:这种人缺乏一种亲人的关怀。赵明:缺乏依恋关系,因为小时候缺乏这样的依恋,那么在婚姻当中觉得我付出感情没有用的。那么会关注于工作,妻子觉得我试图了解他,但是我走不进他的心。我们结婚五年、十年了,但是他怎么想的,对我有什么样的想法我们不知道。我们相敬如宾,好像是客客气气的,但是我们在一起没有亲密的感觉、没有那种激情。这是一种回避型的。长大以后类似于这样的情况,这是我们刚才讲的回避。
主持人:还有一种矛盾。
赵明:对,回避型的孩子觉得爱别人是危险的,爱我自己是比较安全的。
主持人:更多关注于爱自己,不是爱别人。
赵明:对。我们看到好像他的情感是淡漠的、梳理的,但是恰恰这一类人更多的是那种一夜情的发展者。因为所有人都是需要情感的,所以在他们淡漠的这种情感背后深层处其实涌动着是一种对性的需求。他们其实是我们说的一夜情的发展者。
主持人:会产生这样严重的后果。
赵明:对。这是我们刚才讲的回避型的。
主持人:还有一种矛盾的。
赵明:矛盾的就是妈妈不在的时候哭的嗓门都大,等妈妈回来的迫不及待扑到妈妈的怀,但是又惩罚妈妈。都是你把我抛弃了,你没有把我当成最重要的人。我们发现这一点和三个月以前的孩子有点关系。
主持人:对,感觉母亲没有把他当成中心。
赵明:所以这种孩子长大以后在自己的婚姻中也是这样的,他的爱人一方面他也非常的爱她。但是另一方面对爱人非常的控制。他总是怀疑我对你的爱很深,你对我的爱不够我深。所以在他们的婚姻中形成絮絮叨叨的妻子或者是丈夫,他们总觉得控制一方,让对方觉得很窒息。
主持人:两个人觉得很累。
主持人:从猴子里面发现孩子有依恋的感觉?
赵明:对。妈妈起的作用不仅是提供食物,更多是依恋。因为那个猴子毕竟妈妈抱走了,它只不过是替代的毛茸茸的妈妈,那个毛茸茸的妈妈肯定比不上真实的妈妈。后来发现小猴子和别的小猴子相比多了攻击性,比如说抢食物。
主持人:是因为它感觉不到温暖了?
赵明:对,抢食物,和别的猴子打架。后来把这个小猴子送到妈妈的身边,这些习惯还是有。
主持人:在幼儿的时候形成了习惯。
赵明:对,那个时候缺失了。同时小猴子到了妈妈身边以后,这个妈妈缺少耐心或者经常忽略到这个小猴子,有时候虐待这个小猴子,我们发现猴子和妈妈都有一些反应。经过一段分离回到身边我们发现依恋对幼小的猴子来说非常的重要,同样我们也相信在我们人身上也是非常的重要,但是不能做这样残酷的实验。我们经常发现在孩子开始离开你了,他开始一点点关注外面的世界了。
主持人:四个月以后开始关注外面的世界了?
赵明:对。因为他从空间和妈妈有空间了,会抬头、翻身走路,他开始想探索这个世界了。那么探索这个世界的时候,那么是要有安全感作为基础的。对不对?
主持人:孩子在他走之前首先感觉到我是安全的,我才敢去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