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佛法之——心灵的世界》
浏览次数:966 日期:2013-01-18
心灵的世界
文珠法师讲述
2002年4月于志莲净苑
今天有机会与各位共聚一堂,讨论佛法,首先要多谢志莲净苑宏勋法师,亦要多谢美西佛教会弘法组各位董事,因为由于他们的发起,并得宏勋法师慈悲,提供埸地,举行首次港美合办的佛学讲座,共同讨论人类的心灵世界,因缘殊胜,令人兴奋,也令人感激。
现在,当我未开始演讲之前,首先要请问各位:是谁创造我们的世界,又是谁在主宰我们人类的祸福?也许有人说:当然是造物主啦!但,这个造物主是谁呢?是天主?是上帝?是上帝的儿子耶酥?是谟罕默德?抑或是释迦牟尼佛?我可以告诉各位,都不是。释迦牟尼佛只是一位觉悟的圣者,本著慈悲的精神来这个世界教导我们,并不是创造我们的世界,更不可能主宰我们的祸福;真真正正能够创造我们的世界,又能够主宰与统治我们的,该是我们的心。
请大家想一想,宇宙之大,品物之盛,无论是有情无情,是精神是物质,是植物,是动物,是矿物,那一样东西,可以超越人的心力,不与人的心有关系呢?例如:世界上物质的文明,医学的昌明,以及我们日用品的日新月异,都是科学家们精心研究的结果;人类社会的建设,文化的进步,教育的实施,建筑物的改善,艺术品的创作,政治与经济的发展等等,亦是专家们精心的设计。再说:志莲净苑,现在改建成这么幽雅美妙,何尝不是宏熏法师精心的杰作呢?
真的,人间一切美恶好丑的分别,人我是非的争执,家庭的纠纷,社会的罪恶,那一件事不与人的心有关?还有,人世间的欢乐与温暖,固然是善长仁翁们善心的表达,而社会上很多人为的灾害与祸患,又何尝不是歹徒们恶心的策划与安排?总之,人间的一切善恶,祸福,苦乐,都不可能脱离人的心,甚至人的今生与来世幸与不幸的际遇,亦是由人自己的心来决定。所以我说:心,是世界的创造者,是众生的主宰者;心,不但可以左右人的意志,可以支配的人行为,还可以操纵人类前途的祸福。可知,心对人类关系是何等的密切,对人类前途的影响又是何等的重大?
今日世界各地,战火弥漫,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皆因人的心灵污染所致。由于人心灵世界的空气,充满贪欲与嗔恨,充满骄慢与邪见,充满虚伪与奸诈,妒忌与残暴,所以策动人的行为,也就恶多善少,甚至超级的恶毒。相信各位都知道,也都不会忘记,去年发生在美国纽约市的九一一事件。恐怖份子只因个人的妒忌心,只为满足个人统治世界的欲望,竟然不择手段,将五六千个人的生命,于顷刻间化为灰尘,给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创下了打破历史纪录的人为灾害。如果,我们不急谋扭转人心的凶恶,不急速进行开拓人类精神的文明,谁能保证历史不会重演呢?
最令人担心的是:假使有一天,不幸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我们地球村里的居民,势必全部与科学同归于尽。所以,我们无论是为了避免‘人类发明科学,科学毁灭人类’的厄运,或是为了创造人类前途的和平与幸福,都急于需要改善人的心灵世界。然欲改善人的心灵世界,又非开拓人类精神文明,提升人的知,改善人的情,净化人的意不可。
因为人,是由知、情、意综合于一体的高等动物。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著重人类知、情、意的发展。例如:人类为了充实人的知,所以有文学的发展,哲学的思考,与科学的发明。为了舒展人的情,所以有艺术的创作,家庭的组织,以及人际与国际关系的情感交流。为了满足人的意,所以有宗教的信仰,灵性的修养,以及人格的升华。
可惜由于一般知的不真,一般情的不善,一般意的不美,加以近代科学,过份宠爱物质世界,远离人类精神文明,因此,在科学雄霸时代首席的今天,人类无法取得精神与物质的协调,更不可能获得身心平衡的发展;致使人类精神日益颓丧,思想偏差,心意毒辣,倾向邪恶,而社会罪恶,人生苦恼,也与时日俱增。
身为佛弟子的我们,诚应该为人类前途设想,为改善人的心灵世界而努力。因为佛教,不止是提倡人类精神文明的宗教,亦是促进人性觉悟,领导人的知、情、意止于至真、至善、至美的道德教育。如果我们能够弘扬佛教的真理,以佛的智慧来提升人的知;实践佛教的慈悲,来改善人的情;推动佛教正觉的精神,来净化人的意;一定可以开拓人类精神的文明,令人的知、情、意臻于至真,至善,至美最高层次的境界,以达到我们改善心灵世界之目的。因此,这次为期三升升天的佛学讲座,本人特别以‘心灵的世界’为题,与各位共同讨论,如何去提升,去改善,去净化人类心灵世界的知、情、意。
一、提升人的知
知,是知识,亦可以说是人类的智慧。是人心对于外界事物由分析而了解的功能。这种由觉察,进而理解的功能,在眼是见,在耳是闻,在鼻、舌、身是觉,在意是知;人体六根的见闻觉知,都是属于人心智的作用。由于人内在心智的见闻觉知,面对外界事物时,引生眼等六识的分别,有深浅不同的层次,加以个人出生的时代背景,以及所受的教育与宗教信仰不同,故其知识,也高低不等,人类的思想,亦不可能一致,甚至陷于混乱与冲突,致使人类每因思想的冲突而战争。
我们欲想止息战争,建立和平,必须找寻一种能够令人彻底了解人生真谛的宗教,作为人类思想的导航,以提升人的知,使人的思想合理而统一,以促进人类的共识和合作,谋求建立世界永久性的和平。现在,先从一般人限于物理的知说起:
(一)限于物理的知
一般人无论是从经验、历史、文学、哲学、或科学各方面得来的知识,都是基于个人识心的想像与思考,然后加以个人主观的分析与判断。因此,一般人的知,只是对于现象界表面的了解,无法透过现象界而深达事物的本体;只能了解物理,无法了解真理,更不可能明白宇宙人生的原理。这种外来的知识,除了能够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以及促进物质文明外,始终无法开拓人类精神的文明,改善人类心灵的世界。
例如:文学的创作,只是人类经验的积累,属于个人主观的遗产,并非真理的发现,故无法适应任何时代的需要。故古代文学知识,虽然丰富,却被现代人视为思想落后。
哲学的思考,亦只是人类主观的测想,自我意识的表达,属于片面的理论,绝对不能理解宇宙的原理。加以人类思想不断的演变,古代哲学,往往被抛弃在时代后面。
至于科学的发明,也只是分析宇宙现象界的物理,似理,不断的假设,不断的求证,又不断的推翻,以及不断的创新;并非宇宙人生不变的真理,根本不可能开发人类内心深处的智慧,以提升人的知止于至真。
由此可知,一般学说给人传递的知识,缺点是在于不真。人类的思想,既然缺乏真理为依据,遂失去准的,只凭个人意识对人生作妄想的猜测,而产生种种不合逻辑的成见,偏见,与邪见;加上人性的固执,人类每因思想的冲突而引发战争,佛教名之为‘见浊’。
见浊既起,其他贪、嗔、痴、慢、疑、邪见等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劫浊,亦皆随之俱来;结果,人类社会,竟然变成五浊恶世,充满三苦、八苦、无量之苦。可惜,人们虽然陷于众苦交煎的恶劣环境中,却不知谋求解救,反而迷恋物质的享受,心被境牵,向外奔驰。顺境则贪,逆境则嗔;附我者荣,违我者辱。于是人生舞台,竟然变成强权就是公理,武器就是力量;而人生的悲剧,也就不断的上演。追究其根源,皆因人类的知不真所致。
(二)启发正智的知
释迦牟尼佛,为了解救众生因知见不正,引起成见与偏见的执著,而造成思想的混乱与苦恼,特别演说:‘三法印’的真理,以启发人类的正智,使人类对于宇宙人生,有正确的了解,将一般只限于物理的知,提升为人生真理的知,竖立人间的正知正见。
甚么是三法印呢?三法印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根据佛的智慧观察,宇宙间所有一切现象,无论是物理,或是心理,都是在因缘条件和合之下而产生,亦是在因缘条件分散时而幻灭。内则个人的色身,外则山河大地,时刻都在转变流动中。有情的我,有生、老、病、死;无情的物,有生、住、异、灭;至于世界,也有成、住、坏、空。世间一切凡有形象的东西,无一不是新陈代谢,自然演变,终归于灭,原非永恒,所以佛说:‘诸行无常’。
世间因缘生法,不止无常,而且无我。我是甚么?我是人类生命的代名词,在科学家认为,人的身体是由众多的碳、氢、氮、氧、硫、钾、钙、铁、磷等元素构成;佛教则说人的生命,不外是由四大、五蕴组合而成的假形象,世人皆执著此假形象为自我,执著外界无常变坏的事物为我所有,于是为了自我的扩展,为了我所有物的增值,不得不努力搏斗;结果,只知有我,不知有人,甚至演变成人人为我,我为自己。其实,人由四大五蕴所组合的身体,属于因缘生法,只是真理生命的影子,根本没有生命的主宰,时刻都在转变、移动、走向灭亡,最后一口气不来,就是生命的终点,根本就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故佛说:‘诸法无我’。
虽然,佛说世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但这只是从诸法的现象界言,如果透过诸法现象,深达诸法的本体,则在无常变坏的诸法现象中,却含藏著不生不灭真常永恒的本性。换句话说:人的色身虽然是无常,无我,但人的本性,却是真常不变;即此真常不变的本性,就是佛性,就是真理生命‘涅槃寂静’的真我。
所以佛教的人生观,表面上看来,似乎是悲观、消极,厌世与舍离;其实,只是由消极跨进积极,由悲观走向乐观,由舍离苦恼短暂的世间,进而趣向快乐而永恒的真理生命。故佛教认为,人生的意义,不是在于假我物质的享受与占有,而是在于涅槃真我的开拓与证得。
学佛人接受佛说‘三法印’真理的启示,认识器世间现象界‘诸行无常’,明白有情世间‘诸法无我’,信解正觉世间‘涅槃寂静’;就会自动自觉放弃物质世界的追求,而积极转向精神文明进军,谋求扩展精神领域,改善心灵世界,以摆脱人世间的苦恼,获得‘涅槃寂静’真理生命的归宿。结果,由只限于了解物理的知,提升至对于宇宙人生正确理解的正知正见。
(三)不断提升的知
佛弟子修学佛法,启发正智,理解世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对于人生有了‘正知正见’之后,进而追究人生无常、无我的原因,找寻人生苦恼的来源,以及解除苦恼,获得真理生命的方法,所谓:‘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就可以将人间正知正见的智慧,提升至明白真空理性的知。
然而,苦集灭道是甚么呢?苦集灭道,就是佛为二乘圣人所说的四谛法——苦谛,集谛,灭谛,与道谛。
苦谛:是根据人类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种种逼迫与恼害的事情说:可以分为八苦与三苦。八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冤憎会苦,五阴炽盛等八种。
三种苦是:一来自自然界的寒暑风雨,水火雷电,海啸地震等天灾之苦;与来自人事界,嫉妒怨恨,侮辱侵犯,毁谤伤害,盗劫仇杀,拘禁刑罚等人祸之苦;令人苦上加苦,就是‘苦苦’。其次是世事沧桑,好景不永,所谓:‘好花不常开,好月不常明’,当人乐极生悲之时,就是‘坏苦’。即使是四季平安,没有天灾人祸的伤害,也没有意外破财,事业倒闭的危机,真的是万事如意,可是世间诸行无常,寒暑迁流,青春不再,百岁光阴一刹那,那就是‘行苦’。
人的一生,时刻都被众苦包围,恒受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的煎熬,无论寿命长短,都是在苦难中度过,所以佛说:世间一切,真实是苦,不可令乐,是名‘苦谛’。
集谛:是指人心中烦恼的积集,作为招感众苦的主要原因。故说:‘众生之苦,因集而有。’众生由于内心积集贪、嗔、痴、慢、疑、与恶见等六种根本烦恼,而引生嫉妒、覆藏、忿、恨、恼、悭、诳、谄、害、憍等十种小随烦恼;无惭无愧二种中随烦恼;掉举、昏忱、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等八种大随烦恼;以及悔、眠、寻、伺等四种不定的烦恼。不管是小随、中随、大随、不定,或是根本烦恼,都是人的心理毛病,都能恼乱人的思想与意志,令人身心烦躁不安,策动于行为,必然恶多于善,害多于利;结果,人生的遭遇,也就苦多于乐。所以佛说:集谛是世间的苦因,苦谛是世间的苦果。我们欲想不受苦果,当断苦因;苦因既断,则苦果不生,自然可以取消人生苦恼的一面。
灭谛:是消灭了人生的苦恼之后,所展现人生快乐、永恒的另一面,佛教专有的名词是‘涅槃’。涅槃又是甚么呢?杂阿含经说:‘贪欲永尽,嗔恚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名为涅槃。’可知涅槃就是消灭苦集二谛后,所获得的一种寂静、轻安、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也就是真理生命的真我,名为灭谛,又名解脱。
道谛:是离苦得乐的方法,亦是通往涅槃解脱的管道。我们欲想灭除苦因,取消苦果,证得真理生命的快乐,必须依照佛所说的道理,切实修改自己不良的行为,连根拔除能招致苦果的烦恼,自然可以扭转恶劣的命运,走向涅槃,获证永恒快乐的真理生命。
这种离苦得乐的方法是甚么?在小乘说: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综合而言,不外是戒定慧三无漏学。学佛的人,出家修行,首先就要受持佛的制戒,收摄身心,然后以清净的身心,修习禅定,取消见解上的错误,澄清思想上的混乱,将心中见思烦恼的沙石都去除了,就可以引生无漏的智慧,证得我空的真理,成就声闻人解脱之道。
或有一类学佛人,因闻佛说十二因缘的道理,知无明烦恼,是众生流转生死的根本;世间一切苦因苦果,皆起源于无明。
无明是甚么?无明就是不明,不明就是迷,迷就是不觉,不觉的反面就是本觉,起信论说:‘依本觉故而有不觉’。本觉是众生的真心,亦即是楞严经所说的如来藏性,起信论名之为心真如门。不觉就是无明妄想,起信论名之为心生灭门。心真如门是体,心生灭门是用;众生迷本觉心真如门的本体,而起不觉心生灭门的妄念,故有无明。
众生由于无明的不觉,引发内在自我主观的执著,对外境起智分别,善恶好丑,产生喜怒哀乐爱恶欲种种情绪,继而贪求财、色、名、食、睡等五欲尘劳,契而不舍,千般百计,欲据为己有,甚至唯达目的,不择手段。由于各种不善的心理,策动于行为,造作种种恶业,因业感果,遂招致无量生死的苦恼,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所以,无明是众生生死的根本,亦是一切烦恼的祖宗。
众生由过去无明(惑)与行(业)的二支因,引生现在识、名色、六入,触与受等五支果。再由现在爱、取(惑)、有(业)三支因,招致未来生、老死等二支苦果。如是惑业苦三,循环不已,前因今果,今因后果;因再感果,果再造因,前后相继,生死不断,遂演变成三界六道无穷无尽生死之流,而众生的苦恼也就无量无边,这就是十二因缘的‘流转门’。
生死洪流,既然始自无明;则欲截生死流,登涅槃岸,自当先断无明。如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至此,生死尽,轮回息,出三界,证辟支佛果(缘觉),是名十二因缘的‘还灭门’。
或有一类善根深厚,宿植德本的人,虽然生不逢佛世,但喜爱孤峰独宿,春观百花开,秋观黄叶落,因悟世态无常,好景不永,宇宙万有,无不缘起性空,而专修禅定,寻求解脱,终于断见思烦恼,证得无生理,名为独觉。
不管是声闻,是缘觉或是独觉,都是同断见思烦恼,破我执,亲证偏空理,将世间的正智,提升至出世间的一切智;能知现象界一切诸法,无常,苦空,无我,进而深入诸法空性,证知涅槃寂静的真理。
若能回小向大,发菩提心,不停留于个人涅槃寂静的享乐,进修诸佛无量道法,入俗利生;内则断除尘沙烦恼,伏无明惑以自利;外则观机设教,广度众生以利他,就可以将二乘圣人的一切智,提升为菩萨的道种智。
道,是指诸佛所说的无量道法;种,是指众生各种不同的根性;智,是既然能够理解与修习诸佛所说的无量道法,又能够观察了解众生种种不同根性的智慧。菩萨本此智慧,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广修福慧,严净国土,直至福慧圆满,二利究竟,就可以将道种智,提升至佛道的智慧。
二乘圣人的一切智,证真谛理,偏于空;菩萨的道种智,证俗谛理,偏于有;各有所偏,见理未圆。虽然,内在的智慧,获得不断的提升,但所知仍然有限,还未能够完全开拓精神的文明,彻底取消心灵世界空气的污染。
(四)圆满究竟的知
圆满究竟的知,是指佛的一切种智。一切种智观诸法缘起性空,同于二乘圣人修空观所证的真谛理,但不落于空,而能超越于空;观诸法性空缘起,如同菩萨修假观所证的俗谛理,但不著于有,而能超越于有;观诸法相妄性真,圆证中道理,但不滞于中,而能超越于中。如是双照双遮,而又能够遮照同时,遮照不二,即空有二边就是中道,无须舍二边,然后取证中道;所以一切二字,是概括一心三观所证的三谛理。种,是指宇宙诸法现象界,种种不同的差别相;智,是能圆证三谛理,深达诸法实相,同时又能照见诸法现象种种差别相的般若智慧,合名‘一切种智’。
‘诸法实相’是甚么?诸法,指宇宙间一切可以接触,或可以想像的事物,是佛权智所照之境;实相,是宇宙的原理,诸法的本体,也就是众生本具的佛性,是佛实智所证的真理。宇宙间一切事物虽然很多,但概括而言,不外是十法界众生的依报与正报等因果诸法。在佛的智慧观察,十法界众生,若圣若凡,内则正报的身心,外则赖以生存的依报世界,无一不是各自具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等差别的现象,以及如是究竟平等的理性。
如是相:是根据世间人与物各别的形象而言,例如:人的形象,不同物的形象;植物的形象,又不同动物的形象;物相有长短方圆大小不一,人相有高矮肥瘦美丑不同。三善道众生的长相美丽端庄,三恶道众生的长相丑陋怪异;二乘圣人的相清净无染,佛菩萨的相庄严无比。十法界有情的圣凡,与无情的诸法,其相貌一定是彼此各异,不可混乱,谓之‘如是相’。
如是性:是指人与物内在的特性,人性不同物性,物性有寒冷温和燥热不等,人性有善恶无记各别。例如:水以湿为性,火以暖为性,地以坚为性,风以动为性,六道众生以善恶无记为性,二乘圣人以解脱为性,佛菩萨以智慧慈悲为性,十法界圣凡中,情与无情,皆各有其不同的个性。
如是体:是指人与物的体质。人的体质,不同物的体质,植物的体质,又不同矿物、动物的体质;六道众生由善恶业力招致色心组合的五蕴体质,不同于圣人由道力熏修而成五分法身的体质,更不同于诸佛菩萨福慧庄严,十力具足的体质;当然,佛所证的法身,报身,也不同于应身的体质。
如是力:力是力量,能力、功力。物有物的功力,人有人的力量。例如:水的力量可以解渴,也可以载舟覆舟;火的力量可以照明,也可以烧毁一切;地可以生长,风可以移动,房屋可以御寒避暑,五谷可以止饥疗饿,这些都是物的功力。至于六道众生,则以能承受苦乐为力;二乘圣人,以断惑离缚为力;菩萨以菩提心、四摄法为力;佛以智慧,慈悲,弘愿为力。力虽有大小强弱不等,但诸法无不各具其力;人力不同物力,圣人之力不同凡夫之力,永远如此,是无法更改的,谓之‘如是力’。
如是作:作是造作,力是潜在的功能,作是表现的动作。日夜转移,四季更改,春花秋月,夏雨冬雪,皆是物的造作;善恶好丑,是六道众生的造作;戒定慧是二乘圣人的造作;六度万行,悲智双运,是菩萨的造作;随机垂应,八相成道,说法利生,是诸佛的造作。情与无情,若凡若圣,无不各有一定的造作。
如是因:因是主因,原因。众生的一切造作,都可以形成一种惯性,作为引生未来生命或苦或乐的主因。譬喻大地含蓄的种子,是生长万物之因;人类造作善业或恶业,是轮回六道生死因;二乘圣人造作无漏善业,是出世涅槃因;菩萨发菩提心,广修六度万行,是成就佛果菩提因。所以世出世间一切的一切,无不各有前因。
如是缘:缘是助缘。事必由因之外,还需要有助缘,然后有结果。例如:植物是以种子为因,以水土阳光人工等为助缘,始可以萌芽、开花、结果。人则以善恶业为因,以父母为助缘,或扳缘于色声等六尘境界,所以轮回六道,生死不已。二乘圣人作无漏因,加以出世善法为助缘,所以能解脱生死,超出轮回。菩萨以般若为因,以善知识及布施持戒等为助缘,所以能觉悟成佛。诸佛以慈悲愿力为因,众生机感为助缘,所以来应生人间,成佛道、度众生。由于众生所作之因不同,助缘亦异,结果十法界圣凡苦乐不一。
如是果:果是结果。作如是因,必感如是果,凡夫作有漏因,招感生死果;二乘作无漏因,得涅槃果;菩萨作成佛因,得菩提果;因果不昧,因果相类,谓之‘如是果’。
如是报:报是受报,果与报不同。例如:五谷的种子是因,水土阳光是缘,五谷丰收是果,食用五谷时才是报。又如人立志创业是因,学问知识与亲朋的协助是缘,事业成功是果,享受应得的利润财富才是报。
六道众生作善恶业是因,取舍六尘境界是缘,轮回生死是果,受苦或受乐是报。二乘圣人作无漏业因,修出世善法是缘,证阿罗汉是果,享受涅槃是报。菩萨广学般若,上求下化是因,修行施、戒、忍、进、禅等是缘,证无上菩提是果,得大涅槃,常、乐、我、净是报。
因缘果报,是世间事物演变的层次,亦是众生六道升沉的原则;若是有因无缘,绝对不可能感果受报。十法界有情、无情诸法,虽然各各具足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等事相差别,彼此互异,但究其根源,不出实相平等之理,所谓:‘事有千差,理无二致。’因此,名为‘诸法实相’。
诸法现象是事,诸法实相是理;佛的智慧,不但能照见诸法现象差别的事相,还能深入诸法实相的理性,同时体验到即此理性,就是众生本来具足的佛性。此佛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平等无二,如金刚经所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此无有高下的平等理性,体虽真常不变,郤有随缘之用;众生随迷染因缘,而起惑作业,因业受报,受报时又起惑、又作业,是以生死不断,轮迥不息。
楞严经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静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受轮转。’若果能够觉悟世间诸法,相妄性真,又能够舍妄归真,放弃物质的角逐,扩展精神界的文明,随悟净的因缘,广学般若,自觉觉他,自行化他,自利兼他,直至二利究竟,就可以证得一切种智,将菩萨的道种智,提升至佛道究竟圆满的智慧。
综上,我们应该知道,普通一般学说,只是能够了解现象界的物理,始终无法认识诸法本体的真理,更不可能揭示宇宙人生的真相,可以说:只是一种表面的、有限的知识。学佛人对宇宙人生正确的理解,虽然是属于正知正见,但亦是只知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而已,仍然未能亲证诸法空性的本体。
至于二乘圣人的一切智,虽然能够截断生死洪流,证入偏空涅槃寂静的空理,得一切智,达到人生自利之目的。但不知此诸法空性,有随缘的作用,而执著涅槃清净的境界,不肯回小向大,入俗利生,其智慧偏而不圆,精神文明有限,心灵仍然还有法执的毛病。
菩萨的道种智,既然能够亲证诸法空性不变的本体,同时理解诸法空性有随缘的作用。不但明白宇宙现象,都是‘缘起性空’,不再因迷恋于物质的享受,而执著于有;又明白‘性空缘起’,知道有善有恶,有因有果,而不落于空。因此,本乎同舟共济的精神,入世济世,广修无量善业,利益无边有情,其知也真,其行既善且美,可是修学未竟,见理不深,精神文明仍然未能圆满无缺,心灵还有少许无明障蔽,未能够彻底回复心灵世界的清净无染。
唯有佛的一切种智,能够亲证诸法本体的真谛理,又能够了解诸法种种差别相的俗谛理,更能究尽诸法实相的中道理;精神领域,广大无涯,圆满无缺,心灵世界,也纯净无染。故佛的智慧,是知的至真,世出世间,无过其上,因此,又名出世间上上智。
今天,我们讨论心灵世界的结果,应该知道:欲想提升人的知,止于至真,非皈依三宝,亲近善知识研究学佛不可。虽然,我们开始学佛,是绝对不可能即生成佛,立刻获得佛道‘一切种智’至真无上的智慧;不过,只要我们肯接受佛教正智的启示,将世间一般表面而有限的知,提升为明白人生真相的正知正见,知道世间‘诸行无常’,就能够寡欲知足,跳出物欲的陷阱,不再为追求物质的享受,损人利己,作诸恶业,流转生死,枉受种种不必要的苦恼。
知道‘诸法无我’,就可解除人生的迷惑,不致再被假我的蒙蔽,而能化私我为大我,乐与天下,忧与天下;一定可以扭转人恶毒的心理,清除心灵世界空气的污染,取消人间种种成见、偏见与邪见,使人类思想合理而统一,自然止息人类思想的冲突,取消斗争,导致和平。
若果能够再进一步,修习佛教三无漏学的课程,持戒修定,因定发慧。所谓:‘知若断集,慕灭修道’,不断发掘人生的真谛,一定可以取消世间的苦因苦果,发现真理的生命,获得出世‘涅槃寂静’永恒的快乐。然后,再回小向大,自利兼他,不断提升自己的知,终有一天,证得佛道‘一切种智’的无上智慧,使自己的知到达最高层次,止于至真,不知各位以为然否?
现在,还有二十分钟的时间,各位可以自由提问题,不过,让我首先声明,本人学识有限,如果知道的,一定会为各位解答,否则,唯有请各位原谅。
二、改善人的情
人非草木,谁属无情?所以人,不但是万物之灵,而且是情感最丰富的动物。无论古今中外,人类为了舒展丰富的情感,故有艺术的创作,家庭的组织,以及人际与国际间情感的交流。
可惜时至今日,很多艺术作品,都无法发挥其舒情悦性,陶冶德性,辅导人向善发展的功能;反而变成色情的媒介,诲盗诲淫。令一般青少年,耳染目濡,小小年纪,就学会骄奢放纵,吃喝玩乐,学会滥交异性,或吸毒贩毒,甚至学会持械打劫,开枪杀人。而杀害的竟然是自己的父母,或是师长与同学;作为继往开来的下一代,竟然沦落至如此地步,试问社会怎得不乱?
至于一般家庭,情感的维系,又是那么脆弱,毫无保障;而人际与国际关系的情感交流,亦每况愈下。加上人的情感不稳定,往往千变万化,忽善忽恶,不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就是滥情溺爱,被情所困,自寻烦恼,害己害人。
甚或有人,因为不能善于处理个人的感情,而导致婚姻破裂,给社会带来困扰,给人生舞台制造悲剧。我们为了阻止人间悲剧不断上演,更为了扩展人类的爱心,使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互爱互助;非设法改善人的情不可。
人类的情,可以分为自私有限的,推己及人的,以及无我大悲的,三种不同类型。
(一)自私有限的情
人性的情,原本是广大无限,不分彼此的博爱。可惜众生因无明烦恼的障蔽,固执自我,人人都希望扩大自我,爱惜自己,而被自我所蒙蔽,无法冲出自我所编织的烦恼圈套,无法跳出自我所制造私欲的陷阱。所以很多人只知爱自己,不懂得去爱别人,关怀别人;致使人性中的情,变为卑鄙的自私心,尊贵的同情心,也变得那么渺小、有限。而人性原本的博爱,亦随之缩小为五伦的爱;再由五伦的爱,缩小为只爱自己的爱,不肯爱自己以外的人,反而要人迁就自己。
投合自己所爱则欢‘喜’,违背自己所爱就嗔‘怒’,失去自己所爱使悲‘哀’不已,随顺自己所爱心中就快‘乐’无穷,妨害自己所爱则心生厌‘恶’,满足自己所爱则纵‘欲’。于是在喜怒哀乐爱恶欲等七情六欲驱使下的人生,人圣洁的情,竟然沦落为肉体的爱;再加上人贪新忘旧的毛病,旧的占有了,新的欲念又产生,不是移情别恋,就是制造色情紏纷,破坏家庭幸福。
箫伯纳说:‘结婚没有特殊的权力,使夫妇永久结合’。当夫妇之间,情感发生变化时,昔日的恩爱,变成满怀的仇恨,不是抱恨分手,给社会制造问题儿童;便是‘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非置对方于死地不可。
即使是夫妇的情,能够天长地久,永远相爱,又能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国吧!但人的爱,毕竟是自私的、有限的;爱自己的家,就不能爱他人的家,爱自己的国,就不能爱他人的国。或有人为了爱自己的家,使自己的妻儿幸福,就不惜牺牲他人的幸福;为了爱自己的国,使自己的国家富强,就不择手段,侵犯他国的权益。目前世界人类,所以无法和平相处,共存共荣,主要原因,就是爱己害人,爱私害公的人太多。
(二)推己及人的情
古之圣贤,为了改善人间的情,而提倡仁慈博爱,推己及人。例如:孔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又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樊迟问:仁是甚么?子曰:‘爱人’。可知仁慈的发展,就是推爱己之心而爱人。
孟子说:‘恻忍之心,人皆有之,’此恻忍之心,就是人性的挚爱,但人应该以爱己之心而爱人,故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甚至乐与天下,忧与天下。
其他墨子所主张的兼爱,耶稣所提倡的博爱,都是推己及人之情,希望人的情,走出自私的范畴,爱及同伦。至于社会上很多乐善好施的善长仁翁,实行扩大爱心,济世益群,给冷酷的人间,送来无限的温暖;这种爱己而又爱人的情,比较一般自私有限的爱,的确伟大而又善美。可惜这种爱,仍然未能忘我,往往困于人我是非的圈子里;不能冤亲平等,一视同仁,更不能恩及禽兽,爱心仍然有限。
(三)无我大悲的情
无我大悲的情,可以分为四点来说明:
(1)大悲的含义
无我大悲的情,是指诸佛菩萨,由至真的智慧,与至善的情感综合于一体的慈悲。慈悲是甚么呢?大智度论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故慈悲是含有拔苦与乐的意义。
拔苦与乐有不同的层次:凡是因为看见他人痛苦,而产生怜悯同情的心,愿意尽自己的智力、财力、物力,去帮助别人解除困苦,给予人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快乐,都可以说是慈悲。但这种慈悲,未解我空,未破我执;内见有我,外见有人,人我对立,自然有人我之分,冤亲之别。拔苦与乐,往往先我后人,先亲后疏,未能平等救济,只是普通人有限度的慈悲,并不是无我大悲的情。
二乘圣人,只知我空,不知法空,认为众生的痛苦,是来自四大五阴诸法所组合的色身,因而生起慈悲心,为众生解说:因缘所生的我,是无常的,苦的,空的,不应该执著,更不应该为短暂的我,造诸恶业,以免招致生死轮回的痛苦;令诸众生,破除我执,断烦恼,了生死,证涅槃。这种慈悲,亦不是无我大悲的情。
唯有诸佛菩萨,亲证平等的真理,已经冲破人我自他的界限,既没有凡夫自我的执著,亦断除二乘圣人的法执,故能够将一般人自私有限的情,与推己及人的爱,扩展为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
这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以智慧为体,慈悲为用;情中有理,理中有情。
因为理中有情,故智中有悲,能够本著无我大悲的精神,等视众生,犹如赤子,不分种族,不分人畜,平等的、无条件的,去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以其情中有理,故悲中有智;能够化私爱为博爱,实行舍己救人,而又能够三轮体空,不生执著。虽然终日舍巳救人,但不见有能舍之我,和所救之人。
这种情理兼顾,悲智双运的慈悲,就是人性至善的真爱,与至极的同情心,而且是绝对大公无私,广大无限,清净无染的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2)大悲的心愿
当修学大乘佛法的菩萨,将普通人自私的情,与推巳及人的爱,扩展为无我大悲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后,就可以本著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心愿,入世救世。不但给予一切众生物质上的享乐,还给予一切众生佛道生命的快乐。如菩萨藏正法经说:‘常起慈心,救护世间;以大慈心,弃舍己乐,随与他乐。’由于慈心广大,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故名为慈无量心。
如果能够进一步实行财施,法施,无畏施;积极参与社会赈灾济贫,赠医施药,…等慈善工作。拔除一切众生现实生活上的痛苦;或演讲佛法,或发展社会文化教育事业,以解救众生精神上贫乏与空虚的苦恼。令一切众生,生活愉快,精神饱满,近则远离现实的灾殃,远则解脱生死轮回的痛苦,就是悲无量心。
又用无限的欢喜心,随喜赞助十法界众生所有功德。不管是任何人,任何事,但求对国家,对社会,对群众有利益的,都以欢喜心,歌颂称赞,随喜协助。心常悦愉,面常含笑,离诸愤怒心,灭诸谄曲意;不妒忌他人的成就,反而乐意帮忙他人建功立业。进而运用种种权巧方便,使所有人都喜欢修改自己不良的行为;喜欢忍受他人的毁谤辱骂;喜欢协助他人解除困苦;喜欢执行有益世道人心的任务。进而喜欢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喜欢拔众生苦,与众生乐,…。因为缘于无量众生生欢喜心,故名喜无量心。
菩萨在拔苦与乐,随喜功德的同时,还能够舍弃人我是非的观念与执著,舍弃贪嗔痴慢疑的烦恼与习惯,对顺境不喜,对逆境不嗔;对亲属不生爱恋之心,对怨敌不生报复之念。内则情感与理智保持平衡,不为境转;外则不念旧恶,不憎恶人,而能够怨亲平等,拔苦与乐。由于众生无量,菩萨平等拔苦与乐的心亦无量,又不分别人我,舍弃是非的争执,就是舍无量心。
(3)大悲的摄受
菩萨发起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心愿后,再要运用四摄法来接近众生,令众生对自己敬佩服从,肯接受自己的教化,希望从教化众生的利他行为中,不断改善个人自私的情。四种摄受众生的方法是:
一布施:布施是一种仁慈的爱心,亦是济世益群的行为。菩萨在强烈的慈悲心、正义感驱使下,一切都以群众的福利为前提,凡是自己金钱、能力、精神与时间许可的事,无不竭力以赴。对于苦恼的群众,视如父母、如兄弟、如姐妹,或施与金钱的救济,或施与物质的援助。对于贫病交迫的人,施以医药的治疗,甚至捐赠器官与内脏;对于知识贫乏,思想落后的民族,则协助其文化教育的发展,或施以佛法真理的辅导;对于求知欲强盛的人,就用自己的智力与技能,来灌输他人的知识与学问,或用佛法来开发他人的智慧。对于恐惧不安,或生命财产受到威胁者,则施以无畏的保障,运用自己的智力与能力,来为他人排难解纷,消除威胁。所以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
一个真真正正实行布施的菩萨,不但要以财施救济人生活的厄困,以法施解除人精神的苦闷,还要以无畏的精神,来保障他人的安全。而又能够破我执,空四相,内不见有能施之我,外不见有受施之人,于其中间,亦不见有所施之物,如是‘三轮体空’,远离名利心,放弃是非念;令人乐意亲近,接受教化,所以布施是摄受众生最好方法之一。
二爱语:是说些令人喜欢爱听的话。例如:安慰语,祝贺语,诚实语,殊胜语,利益语等。语言对于人生关系至大,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维系,意志的传达,思想的交流,无一不是凭借语言为媒介。若然不善于词令,或口不择言,势必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所谓:‘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不可不慎。
特别是居心仁慈,志在利巳利人的菩萨,说话更要谨慎小心,避免祸从口出;同时还要随顺世间正法,说契情,契理、契时、契机的话。令众生欢喜信受,去恶修善,调伏身心。否则,当人办喜事,你说安慰语;人办丧事,你说祝贺语;何止词不达意,而且令人反感,你的善意,也就变成恶意了。试问谁会喜欢亲近你,谁肯接受你的教化呢?所以爱语,亦是摄受众生不可或缺的法宝。
三利行:是一种纯为利益众生的行为。可分为三类:
1.是发慈悲心,用财物布施,积极展开社会福利工作,拯溺扶危,解人困厄,令群众改善现实生活环境,获得安乐与幸福的利益。
2.是运用智慧能力,从事社会文化教育事业,作育英才;或弘扬佛法,教人止恶行善,改往修来。由于今日所作的善因,引至他日或来生善果的利益。
3.是本著无畏精神,不畏生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而能常住世间,广度众生;劝人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或劝人出家修行,主持正法,续佛慧命;令正法久住于世,指导迷途中的众生,都是属于利益众生的行为。
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在行菩萨道时,不但自利利他的事要做,即使利人损己的事也要做。如梵网经所说:‘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这样,本著自我牺牲的精神,用实际行动来济世益群,令人景仰,令人感动,令人肯接受自己的教化;所以利行,也是摄受众生方法之一。
四同事:是与众人同事共行。一个以慈悲为怀的菩萨,绝对不会潜迹深山,闭门自修;而应该本著慈悲济世的精神,深入社会,接触各阶层的人物,找寻机会,施以教化。不但要学习五明(内明、因明、声明、医学明、工巧明),还要发展五明的事业,从事五明的工作。
菩萨因为要教导文化教育界的众生,所以在文化教育界服务;为了化导军政界的人士,亦可以弃笔从戎,参与政治活动;为了取消商业场所种种弊端,不妨现身作为一个大企业家;为了提升医学界人士的道德观念,也不妨做个好医生,或发展医药业务;为了协助贫农,解除农民的困苦,又不妨作为一个老农,从事农作业的操作。总之,无论士、农、工、商,科学、哲学、医学、音乐、以及文化教育等,都要学习,都要精通,都要创办。目的是凭借同行共事的方便,给予各行各业人士的影响与辅导;以提高各行各业人士的质素,取消各行各业的积弊,解救各行各业的困境,促进各行各业的成功。令人心仪敬佩,然后方便教导,劝人发菩提心,勤修佛道,谓之同事摄。
菩萨藏正法经说:‘菩萨应当勇猛以四摄事,于长夜中,摄受有情。’菩萨之所以要运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方法来接近众生,摄受众生,无非是想在于生死长夜中,制造教导众生的机会,实行鼓励众生和自己一样,修学佛法,实践慈悲,利己利人,共同觉悟成佛,究竟离苦得乐。以实现:‘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弘愿。
(4)大悲的实践
菩萨在本著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实行拔众生苦,与众生乐时,不但要坚持四无量的心愿,运用四种摄受众生的方法来接近众生,还要实践六波罗密来利己利人,谋求彻底改善人的情,令止于至善。
梵语波罗密,译名到彼岸。因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种法门,可以令人渡过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故名六波罗密。又六度能够度脱人心的六蔽:如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嗔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智慧能度愚痴,故六波罗密又名六度。
一、檀越波罗蜜:梵语擅越,亦名擅那,译为布施,除了前面所说:财施、法施、无畏施之外,又有净施与不净施两种不同:如果布施的动机,不是为求世间名闻利养,不求人天福报;而以布施功德,回向菩提,助长善根的是净施。反之,志在求名求利,邀誉于人,或求人天福报而行布施,皆动机不正,名不净施。
贤愚因缘经说:布施有五种,一施远来人,二施远去者,三施病瘦者,四施饥饿者,五施智法人。
俱舍论说七种布施:一施作客人,二施旅行人,三施病人,四施侍病或看病者,五施园林,以园林花果布施给佛教寺院,庄严道场。六施常食:用财物或田地产业,布施给现住僧或十方僧,作为常食之用。七随时施:于寒暑风雨时,随人所需而施衣食等物。
杂宝藏经亦说有七种布施:常用亲善敬爱,或悲愍同情的眼神,注视父母、师长、及一切人,或以恭敬心赡仰三宝,是好眼施。
常用和蔼可亲,面带笑容的态度,对父、母、师长、及一切人,是和颜悦色施。
常用喜欢语,柔和语,安慰语,对待父母、师长,或歌颂赞叹父母、师长、及一切人的功德,是言词施。
对父母、师长、恭敬侍奉,执役服劳;或对需要帮助的人,义务协助,不受报酬,是身施。
用至诚恳切,恭敬友善的心意,对待父母、师长、及一切人,是心施。
对父母、师长,敷座令坐;或敬老尊贤,舟车让座;或舍己床褥,供给父母师长及远至客人享用,是床座施。
舍私人住宅,建立道场,供佛安僧,或布置美好居住环境,供给父母、师长住宿,是房舍施。
可知布施,不一定需要很多的金钱,只要我们乐善好施,肯关怀别人,肯为他人著想,自己的心力、智力、体力,甚至一句说话,一个动作,都可以布施。
布施可以对治悭贪。悭贪,是人类自私自利的根本,亦是世人的通病,芸芸众生,谁能无贪?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贪我国之富强,贪我家之幸福,贪我个人之享受。在强烈的贪心驱驶下,不但不顾及他人的幸福,反而将自己的幸福,建筑在他人的痛苦上;甚至得陇望蜀,不夺不餍。
其实,即使你富甲天下,拥有良田万顷,试问日食几何?拥有大厦千栋,又夜宿几尺?何必患得患失,惶恐终日,自寻烦恼呢?何况世间财物,五家所共有!何况世事无常,所谓:‘黄金不是千年业’,‘千年田换八百主’!更何况人命无常呼吸间,当死神降临时,‘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障身。’然则,多贪所为何事?不如安贫守己,乐善好施,以发扬人类互爱互助的精神,使自己‘生有益于时,死有利于后。’岂不是更有意义?
所以,佛特别以布施的美德,来改造人类悭贪的心理,取消人自私的情。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实行慈悲,激发‘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同情心,培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精神,那么,举世都是善长仁翁,社会上何来强夺巧取,偷扼拐骗种种不道德的现象呢!
大般若经教我们:‘应住慈心,与一切有情乐,而行布施;应住悲心,拔一切有情苦,而行布施;应住喜心,庆有情类,离苦得乐,而行布施;应住舍心,于有情类,平等饶益,而行布施。’我们果然能够基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运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方法来实行平等布施,一定可以彻底改善人的情,令人的情到达至善的境界,因此布施,名檀那波罗密。
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为戒,亦名防止。是一种规范人不轨行为的纪律,既可以防非止恶,令人洁身自爱,还可以扩展德性,孕育人至善的情操;所以,人无论是在行为上或心理上,都有遵守戒律的必要。事实上,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社团有社团的章则,社会有社会的秩序。
中国古代的人,每以‘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的道德纪律,来规范人情感盲目的冲动,的确是有助于人心的改善。可惜,近代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在‘打倒孔家店,推翻旧礼教’,而妄谈自由之下,放浪形骸,无恶不造;于是道德破产了,作奸犯科可以自由、争权夺利可以自由、扰乱社会秩序也可以自由;甚至为一己之利益,或私人的仇恨,而残杀无辜亦可以自由。国家法律除了惩罚于已然外,还有甚么办法呢?
佛教,不但以因果定律来规范人的心,使人防患于未然;更制定许多戒律来规律人的身,令人远离邪恶,增长善行,正行,胜行。使人在戒律严格规范训练下,不但消极地禁止做恶,身心都不犯罪;更令人积极地修善,凡有利益世道人心的事,都要努力去做。
行住坐卧,一举一动,皆如音律的节奏,吻合道德的轨则;一进一退,都如军队的步伐,契乎公理,合乎正义。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肯信受佛法,知因果,守戒律,止恶修善的话,社会一定不治而安;而人类的情,亦不改而善,自然远离毁犯的陷阱,进入幸福的乐园。所以孙中山先生说:‘佛法可以弥补法律之不足’。
佛教的戒律,有在家、出家、世间、出世间、大乘与小乘种种不同。小乘戒:指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四级;其中五戒、八戒,是在家佛弟子应守的戒律,受持清净,可保持人身不失,或得生天界,属于世间戒,亦即是定共戒。沙弥十戒,与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是出家佛弟子应守的戒律。持戒清净,可断烦恼,了生死,出三界,故名出世间戒,亦名道共戒。
此四级戒,又分戒法、戒体、戒行、戒相等四科。佛制种种戒律是戒法;师资传授,领纳于心,能生防非止恶的功德,是戒体;受持戒法、戒体,如法做作,令三业止恶向善的行为,是戒行;其行有开、遮、持、犯的不同,是戒相。
大乘戒又名菩萨戒。大乘经典说菩萨戒的数与类,各有不同:
梵网经说:菩萨有十重四十八轻戒。
菩萨善戒经说:菩萨有九戒。
华严经说:菩萨有十种戒。
菩萨十地经说:菩萨有十种尸罗波罗密。
文殊千钵经说:大乘有十种清净戒。
佛说菩萨内戒经说:菩萨戒相有四十七种…。
但总括而言:不出善戒经所说的‘三聚净戒’。
小乘四级戒,大乘出家菩萨的十重四十八轻戒,以及在家菩萨的四重二十八轻戒,只是三聚净戒中的摄律仪戒。菩萨除了要严持摄律仪戒,调伏身心外,还要受持摄善法戒,及饶益有情戒。一切时、一切处,愿断一切恶(摄律仪戒),愿修一切善(摄善法戒),愿利益一切众生(饶益有情戒),若但求自利,不能利益众生,即是犯戒。
发菩提心经论说:
‘持慈心戒,救护众生,令得安乐故;
持悲心戒,忍受诸苦,拔厄难故;
持喜心戒,欢喜修善,不懈怠故;
持舍心戒,怨亲平等,离爱恚故;
持惠施戒,教化调伏,诸众生故;
持忍辱戒,心常柔和,无嗔碍故;
持精进戒,善业日增,不退还故;
持禅定戒,远离不善,长禅定故;
持智慧戒,多闻善根,无厌足故;
持亲近善知识戒,助成无上菩提故;
持远离恶知识戒,舍离三恶八难处故…。’
我们果能如是持戒,则世世生生,常生善处,舍诸恶行,三业清净,成就自利功德;若能自行化他,令他人调伏烦恼,三业清净,即是利他;以此自利利他功德,庄严无上菩提,是为究竟,名尸罗波罗密。
三、羼堤波罗蜜:羼提译忍辱。是一种能够忍受一切苦乐,不为外境所动的精神。一个慈悲的菩萨,除了要忍受他人无故毁谤辱骂外,还要忍受逆境的逼害,与顺境的诱惑。不因众生毁谤辱骂而生嗔恨心,不因众生恭敬供养而生欢喜心;对于顺境或逆境,都能忍受,安然不动,名生忍。
对于自然界的风雨寒暑,以及生理上的老病等苦,能忍而不怨,对内心的烦恼忧愁,能忍而不弃;一心办道,不为境转,名法忍。
进而了解诸法自性,原无生灭去来,何来能忍所忍?而能安住于无生理,不为境所动,名无生法忍。
发菩提心经论:教初发心修的人,不止身要忍,口与意都要忍。
能够忍受他人恶意的侵犯与伤害;见诸众生,危急恐惧,以身代之而无疲怠,是身忍。
对他人的讥诮怒骂,默然不语;被人非理呵斥,或横加毁谤,皆能忍受,不与人争论辩护,是口忍。
遇见曾经逼害自己的人,心不怀恨;对于他人的讥毁怒骂,心亦无怨,是意忍。如果我们想成就身口意三业忍辱的功夫,非炼习以下六种修养不可。
一力忍:是对逆境之来,能够极力忍受,不思报复。明白‘忍一时之气,可免百日之忧’,然则,退一步,让三分又何妨?
二反忍:面对逆境,应该反躬自问,自己是否有错?若然自己没有过错,一定是宿世恶业所追,理应忍而无怨。
三忘忍:要知道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何必斤斤计较,自寻烦恼?故于逆境,不止忍让,还能不记恨在心,处之泰然。
四观忍:提高理智,观察世间事物,皆幻妄不真,不生执著。
五喜忍:当被人侮辱逼害时,内心应生欢喜;因为逆境能助长自己忍辱的德行,所谓:‘吃亏是福’,既然有利于自己,为甚么不喜欢接受呢?
六慈忍:基于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理念,不仅要原谅侮辱自己的人,还要慈悲爱怜,誓必度之。
初发心菩萨,在逆境当前,能产生以上六种心理反应,自然可以止息心中愤怒,而得清凉自在,成就忍辱功德,令身口意三业都清净。
至于深位菩萨,进趣佛道,修忍辱波罗密时,可分为五个阶段,即是仁王般若经所说的伏忍、信忍、顺忍、无生法忍、寂灭忍等五种。
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贤位菩萨,未断无明,但已经调伏内心,令烦恼不起,名伏忍。
初二三地菩萨,得见法性,深信不移,是信忍。
四五六地菩萨,分断无明,分证法身,能随顺菩提道,趣向无生果,是顺忍。
七八九地菩萨,悟证诸法无生理,安住于无生法中,是无生法忍。
十地等觉菩萨,无明尽,法身显,入妙觉位,证得涅槃寂灭理,名寂灭忍。
总而言之,菩萨修忍辱行,无论是在上求佛道时,经历五十五位菩提路所得的法喜,或是在下化众生时,所遭遇种种障碍与成就,皆能安然忍受。上求佛道是自利,下化众生是利他,在自利利他的过程中,所发生一切苦乐顺逆等境,悉皆安然忍受不动,不为顺境而喜,不为逆境而悲。直至二利究竟,觉悟成佛,就是忍辱波罗密。
忍辱波罗密,能治人的嗔恨心。六波罗蜜经言:‘譬喻世间阿伽陀药,能除自他一切疾病毒;菩萨亦尔,忍伽陀药,能治自他,一切嗔恚,烦恼毒病。’
嗔恚,是众生心中最恶毒的病态,所谓:‘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世间的一切斗争与罪恶;甚至夫妻反目,朋友成仇,六亲眷属的不和,人与人间彼此的残害,无一不是导源于人心的嗔恚。我们为了建立友谊与和平,为了消弭人间之战祸与灾难,诚应该运用忍辱波罗蜜来对治嗔恨心。
佛说:‘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免轮回苦,善自护嗔心。’我们不但要守护嗔心,不许妄动;同时也要控制喜悦的情绪。因为喜与嗔,同是人类的心理毛病,令人内心无法平衡与宁静。故学佛的人,逆境要忍.顺境亦要忍。不为物喜,不为己悲。其赞我者,奚以喜?其毁我者,奚以悲?敬慎在我,毁誉由人,这是改善人的情感最好的方法。
古代的布袋和尚,传说是弥勒菩萨的化身。肚皮大,矮而胖,笑口常开,个性幽默,常持布袋,寝卧随处,出语无定。常受一般人的取笑辱骂,不以为逆。反而说:‘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痰唾在面上,让它自干了;我自省气力,他亦无烦恼。’
又说:‘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若逢知己宜守分,纵遇冤家也共和。倘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
但世人多颠倒,同是一人,同是一事,每因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爱吗?做错了也是对的。憎吗?做了好事,也要说他的坏话;这就是众生的颠倒相。布袋和尚,大肚能容,他的眼睛是雪亮的,谁是谁非,看得清清楚楚,除了唱唱诗,幽默忍辱外,还暗自觉得好笑呢!如果每个人都向布袋和尚学习,那么,我们的心灵世界,自然充满喜悦与和谐,嗔恨与斗争的污染,也就消失于无形。
四、毗梨耶波罗蜜:译名精进。纯一无杂谓之精,勤而不懈谓之进。精进是人们一种意志集中、勤奋向上的力量。大凡德行之实践,佛法之进修,学业的成就,事业的成功,都是以精进为本;特别是好事多磨,自古已然,于今尤甚;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们处身于魔影幢幢的现实环境中,欲想成就道业,非勇猛精进,不屈不挠不可。
六波罗密经说:‘菩萨有四种精进,所谓未生不善,能令不生;己起不善,速令除灭。未生之善,当令速生;已起之善,能令增长。难舍能舍,难作能作,精勤勇猛,心无懈倦。’又说:‘为诸众生,于无数劫,修诸苦行,不辞劳倦。常以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摄取有情,令得解脱。’
准此可知,佛教所提倡的精进,除了勤于断恶修善外,还要勤于利生事业,不畏生死苦,常在六道中,出生入死,教化众生,令诸有情,断恶修善,以达到‘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的弘愿,所以大般若经说:‘久处生死,修诸功德,心无退转,是菩萨摩诃萨安住精进波罗密。’
五、禅那波罗蜜:禅那亦名三昧,译名静虑,亦名正定。功能停止妄念,摄心不乱;是将人散漫杂乱的心,集中于一境的最好方法。众生的妄想识心,都是心猿意马,何止精神无法集中,妨碍工作,影响健康;而且忽善忽恶,致令人在妄想识心操纵下,可以成为仁慈的天使,亦可以变为凶恶的魔鬼。因此佛特别教人修习禅定,澄清杂念,控制妄想,回复身心的宁静。不过修习禅定,并不是静坐枯寂,万念俱灰的消极行为,而是培养精神去积极承辫一切事业的原动力。
也许有人说:在这尘嚣的都市,欲想修习禅定,谈何容易?但素有修养的人,是不会为外境所动的。永嘉禅师的证道歌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是多么到家的工夫?我们果然能后像古人那样,‘运水搬柴,不离三昧’,那怕环境的嘈杂呢?
禅定的种类很多,有世间禅,也有出世间禅;有凡夫禅,也有外道禅;有二乘禅,也有菩萨禅;还有最上乘的如来禅、祖师禅等不同的名称,都是根据修禅者不同的层次而定其名。
凡是厌弃人世间的苦恼,希望得生天国享福的人,修学世间的四禅八定,而得生天,但未能断烦恼,出三界,证圣果,故名凡夫禅,又名世间禅。
若布畏生死苦,寻求解脱的快乐,而修习九次第定,经历观、炼、熏、修的层次,最后引生无漏智慧,断尽见思烦恼,终于觉悟我空真如理,与真谛理相应,证得阿罗汉果,是二乘禅,又名出世间禅。
若以菩提心为因,慈悲心为本,依一乘教,修三摩提(禅定),直至二障齐断(烦恼障、所知障),二空全彰(我空,法空);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是菩萨禅。在菩萨持地经中说:菩萨禅有九种:
一自性禅:是一种称性起修,定慧均等,止观双运,唯内观实相理,不向外求,而能与自性相应的禅定。
二一切禅:修此禅定,能得自行化他一切功德。
三难禅:是深妙难修的禅定,能出生无量不可思议甚深三昧,能趣向佛果菩提。
四一切门禅:一切四禅八定及无量三昧,皆由此定出,为一切三昧进修之门。
五善人禅:为大善根众生所共修的禅定。
六一切行禅:修此禅定,能含摄大乘一切法门,能离相清净无染,能出生一切神通妙用。
七除恼禅:菩萨修此禅定,能灭除一切众生内心烦恼障蔽,救护一切众生饥馑疾病,消除非人恐怖等苦。
八此世他世乐禅:修此禅定,能现通说法,令一切众生,改邪归正;今生安稳快乐,来生得生善处。
九清净净禅:此三昧能断尽见思、尘沙、无明烦恼,智慧圆满具足,得根本胜进清净,能现神通变化,于诸静虑,入、住、出、舍,清净自在,速得佛大菩提的净报;进而连清净之相亦不执著,因名清净净禅。菩萨修习以上九种禅定,速得佛果菩提,故名为出世间上上禅。
此但约菩萨修因言,若论果位,出世间上上禅,该是诸佛所证的清净如来禅,亦即是楞严经所说的首楞严王大定。诸佛证此大定,能得佛道法身、般若、解脱三德,能起一切无作妙用,利益一切众生,异于凡夫,外道,二乘,以及菩萨所修的禅定,故名如来禅。是最上乘的心法,能得一切三昧的根本,能出生无量百千三昧。古人说:达摩门下,展转相传的,就是‘如来禅’。
如来禅是直接传授于释尊,据佛经记载:‘昔日,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时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如今付与摩诃迦叶。’因此,迦叶尊者成为禅宗初祖。后来,迦叶传阿难,阿难传商那和修,如是祖祖相传,传至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祖师。
达摩祖师,因观中国大乘根器成熟,故航海东来,为中国禅宗始祖。传说达摩祖师,是在梁武帝时来中国,由广州至金陵,因与武帝问答不契机,遂渡江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后遇志切求道,立雪断臂的慧可禅邱,然后传授衣钵。后来,慧可传僧灿,僧灿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慧能就是由肉身供养在曹溪南华寺的六祖。传说弘忍传慧能心法是金刚经,并说:‘衣为争端,止汝勿传。’故祖师禅,传至慧能为止。祖师禅是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种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至深,唐宋以下的学者,皆混合祖师禅的思想于其学说。
菩萨修习禅定,善摄身心,不为妄念所动,得正定胜妙乐,是自利;以自己所修清净三昧,教化众生,令断烦恼,是利他;因修禅定自他俱利,得八解脱,出生无量三昧功德,庄严佛道,疾证菩提,故名禅那波罗密。
六、般若波罗蜜:般若是戒定慧三无漏学中的慧学,所谓由戒生定,因定发慧。但这种般若智慧,是由最上乘的如来禅诞生。因为修习最上乘的禅定,一心三观,圆修圆证,般若真智现前,彻照诸法实相理,智理合一。这时的智慧,就是最彻底、最究竟圆满的根本智。由根本智,所起方便教导众生的智慧,作为承办利益社会事业的能力,名差别智;亦即是亲证根本智后所得的智慧,故又名后得智。
根本智,是诸佛的实智;能证知众生与万物缘起性空的真理,明了宇宙万有普遍共同不变的原理。后得智,是诸佛的权智;是从根本智所发起的智慧;能够辨别众生不同的个性,知道众生不同的思想与欲望,投以适合的法药,达到拔苦与乐之目的。
根本智亦名如理智,即如真理如何,就证知其为如何,后得智亦名如量智,即如其所证真理而发挥,不违反其共通原理的差别作用。能明乎此,才是真实的智慧;能本乎这种智慧去利益众生,拔苦与乐,才是真实的慈悲。
智慧可度愚痴,一般人以为愚痴,只是指那些没有学识的文盲。其实,即使是满腹经论的人,又何尝不是愚痴的众生?因为不管世间人的知识,如何渊博充实,亦少有能通达宇宙万物的真理,而获得真知灼见;因为普通人每于主观偏见支配下,产生似是而非的错觉。这种错觉,是无法通达事理的真相,不能辨别是非曲直与邪正,更不能知道宇宙人生有一定的因果法则,故佛教名之为愚痴。
在愚痴统治下的人生,越来越糊涂,也越来越苦恼。佛为拔除众生的苦恼,故教人修习禅定,从定生慧,使人人本具的佛性显现,心光照耀,不止照耀自己,也照耀别人。使所有人内在的智慧,都发热、发光,都懂得驾驶般若的慈航,冲破烦恼的波浪,横度生死苦海,到达真理彼岸的故都,结束多生多世流落六道生死的苦恼生活,故名般若波罗密。
菩萨发心修行,一定要本著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无我精神,发起慈悲喜舍的心愿,运用摄受众生的方法,切实修学六波罗密的法门,不断改善自己的情,大公无私的去爱护一切众生,教导一切众生,使自己和众生都身心清净,都离苦得乐。所谓:‘自利利他’;直至二利究竟,就可以成就佛果菩提。
故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不止是通往佛果菩提的响导,亦是改善人类情感的法宝,是净化人类身心,消除社会毒素的无上妙药,也是制止暴力,取消战争,建立和平最犀利的武器。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学习菩萨无我大悲的精神,利己利人,就可以令自己与他人,化私情为大公,转私爱为博爱,进一步提升只限于人类的博爱,变为无止境、无限度、至善至极的爱心;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人畜,平等爱护一切众生,拔苦与乐;则人类社会,将充满欢笑与和谐;而世界亦充满慈爱与关怀,何来斗争?怎不和平?末悉各位以为然否?
三、净化人的意
意,是指人的心意,心理学家名为意识,包括人类精神界一切现象,例如:知觉、记忆、想像等,与心同义,所以有人说:心理学,就是研究意识的科学。其实,意就是人类心灵的世界。自古以来,人们为了心灵的满足,故有宗教的信仰,灵性的修养等活动,可惜很多宗教,都无法满足人类灵性的要求,致使人的心灵常感空虚、苦闷,甚至偏向于邪恶。
尤其是目前世界各地流行的一般宗教,很多都是导人于迷信,或是局限于门户知见,与派系的斗争。最不幸的是:竟然有人为了排除异己,而利用宗教信-仰的力量,残杀同胞;亦有人利用宗教,参与政治活动,制造罪恶,引发战争,破坏和平。
本人认为,身为佛弟子的我们,今天,是应该放弃‘各人自扫门前雪,那管他人瓦上霜’的保守态度了,我们必须挺身而起,除了倡导世界宗教合作,促进宗教界彼此互相了解,互相包容,以杜绝人们因宗教信仰的不同而战争外,还要极力弘扬佛教的真理,使全世界人类都知道,佛教的真理,是有助于人心灵世界的改善。
特别是当今物质极端文明,而人类思想却极端混乱的世纪,更加急于需要佛教的真理,来澄清人类的思想,促进人性的自觉,以净化人的心意,使人的意止于至美。然而意是甚么呢?意,是包括心、意、识三种不同功能精神活动。
(一)意的含义
意是甚么?俱舍论说:‘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心意识三名,所诠义虽异,而体是一如。’可知心、意、识都是人的心,也是人生舞台上的主角与导演,由于人类心意识的勤劳不懈,积极策划,自编、自导、自演;加上眼耳鼻舌身五个配角的努力合作,致使人生舞台的悲喜剧,不断上演。现在,让我们从心的功能,意的思量,以及识的分别三方面来研究,以了解意的内涵与功能。
(1)心的功能
心,有真心与妄心的分别。真心,是宇宙最高的原理,万物的本体,亦是众生本来具足的佛性。在华严经名:一真法界;在维摩经名:不二法门;在法华经名:诸法实相;在楞严经名:如来藏性,又名真如自性。此真如自性,原本是灵明觉照,清净无染;圣凡平等,迷悟一如;无有变异,不可破坏的。但却有随缘的作用,随净缘而成出世四圣,此心不增加丝毫;随染缘而成六道众生,此心不减分寸。所以说: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个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真如自性,就是我们的真心。
妄心呢?妄心是众生虚妄识心的想像力,包括人们的思想与意志,知觉,情感,记忆等心理作用。众生因为迷而不觉,最初一念妄动,于离念清净的本觉真心中,产生欲有所见的妄觉。由于妄觉的无明业相,幻觉有能见的见分,与所见的相分,于是能所历然,致使心境对立,所谓:‘无明不觉生三细’,真心遂随众生‘迷真逐妄’的因缘,而起变化,失去灵明觉照的功能,变成亦真亦妄,真妄和合的阿赖耶识。
梵语阿赖耶,译名心。唯识论说:‘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意思是说:此阿赖耶识能够收集众生于过去所造作的一切善、恶、染、净、漏与无漏等行为所形成的一切业种子,含藏于识田中,在因缘聚会时,能够引起众生正报的生命体,以及依报的物质世界,因此,名之为心,又名集起心。
阿赖耶,又译名藏,因为阿赖耶识,具有能藏,所藏,与执藏三种功能。依据此识能够含藏一切种子,又能够保持一切种子令其不失不坏的功能说:是能藏。若依此识能为诸法种子的储藏室方面:则是所藏。又从第七识与第八识的关系说:名为执藏。因为第七末那识,以第八识的见分为所缘境,在恒审思量的心态中,自然生起我爱的固执,执著第八识的见分为自我,故八识的见分,成为第七识所爱执著之处,因此,又名我爱执藏。
由于阿赖耶识,一方面能够含藏诸法种子,作为开创宇宙人生的主要原料(能藏),另一方面又能够作为诸法种子的储藏室(所藏),同时又被第七末那识,作为执爱的对象(我爱执藏),所以唯识家,认为阿赖耶识,是诸法的来源,是迷悟的依止,是一切生命的祖宗,亦是创造宇宙人生的总机构。此识所含藏的一切善恶种子,就是构造宇宙万物的原始材料;现实世界中,凡是有生命、有知觉、有情感的生物,以及无情的自然界,无一不是从此阿赖耶识所含藏的种子所变现的,故说:‘唯识所现’。所以我说:心,是创造宇宙人生的主体,也是操纵人类前途祸福的主宰者。
(2)意的思量
意,是一种恒审思量的精神活动。由于众生‘无明不觉生三细’,故由最初境界相的明暗等妄尘,牵引真心,发出见闻觉知等六种妄觉;再由此六种妄觉,揽取尘境,色心和合,结成眼等六种清净四大的胜义根(等如医学所说人体的神经细胞)。于是有能见的众生,以及所见的虚空与世界,心境历然,能所互相对待,而起智分别,引生第七识的俱生法执,成为六粗中的‘智相’。
再由第七识恒审思量,继续分别不已,成为六粗中的‘相续相’,而有分别法执。
第七识既然恒常执著,第八识的能见分为自我,思虑量度,而生起我见、我慢、我痴、我爱等私我的观念。所谓:‘恒审思量我相随’。便开始发生眼等六种浮尘根,攀缘于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境界;如是根尘相对,自然生起眼等六种识心,周遍计度,执著四大色身为自我,执著六尘的境界为我所有,成为六粗中的‘执取相’,属于俱生我执。故摄大乘论说:‘以识生依止,说此名意。’即是说:前念第七识恒审思量的思量心,能够作为生起后念第六识,分别执著的缘虑心之所依,故名为意,又名意根。
(3)识的分别
识,是指众生对境分别的心理作用。包括眼等六种识心。众生内在眼等六根,受外界色等六尘的剌激,引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感觉等作用,唯识家名之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种识心中,前五种识心的功能,是直觉的,唯独意识,专业于分别计算较量,对境起心分别人我、是非、好丑,进而安立种种不同的名称,自相浑浊,遂形成六粗中的‘计名字相’,属于分别我执。
因第七识私我的执著,加上第六意识对境攀缘分别,顺我则贪则喜,逆我则嗔则恨;对于喜欢的人或物,苦苦追求,而产生贪恋爱念之心,对于不喜欢的人和物,便排除舍弃,产生嗔恨厌恶之念,由是引起贪嗔痴等尘劳烦恼,取舍作业,这就是六粗中的‘起业相’。
由烦恼的‘惑’,与取舍的‘业’,而招致未来依正二报的‘苦’果。受报时又再作业,因业又再感果、再受报,如是惑业苦三,循环不息,故轮回六道生死,升沉不已,苦恼也就无量无边,成为六粗中的‘业系苦相’。此即是起信论所说:‘ 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
众生因一念无明妄动,而引起真妄和合的阿赖耶识。由于阿赖耶识的不觉,而引起七识的妄觉,再由七识妄觉执著自我的成见,引生六识的错觉。再由六识错觉的分别计度,一切妄想,幻想、梦想,皆随之俱来。可以说:意识是众生心灵世界中,特别组织的妄想世界,此妄想世界中,因意识含有多种不同的功用,又可以分为很多不同名称的部门。
其一,是明了意识:此部门专管分别明了的事,当众生的五官与外界接触时,此意识立即展开分别工作,执行分析、明办、了解环境的美恶好丑,而产生知觉,思想,与意志等心理活动。
其次,是同时意识:专门负责协助眼等五识,分别外界色等五尘的好丑,作出取舍的决定。例如:我们的眼睛与外界接触,眼识刚知此是红色或黄色时,意识立即协助眼识分别,这是好色或不好色,跟著而产生喜欢与不喜欢的心念,决定争取或放弃的意志。又当我们的耳闻声时,耳识刚知此是有情声,或无情声,此同时意识,立即协助耳识分别,此是可意声,或是不可意声,而产生爱恶的情绪;乃至我们的身根与外界接触,身识刚产生冷或热的知觉时,此意识立刻协助身识分别,作出进退的决定;由于此意识时刻不离的跟随著眼等前五识同时操作,因此,名为同时意识。
第三,名独头意识:此识离开眼等五官,而能够独立运作;相等于心理学家所谓:‘想像’。例如:当我们休息或睡觉时,眼等五根已经不与外界接触,眼等前五识,亦都停止了活动,但此独头意识郤不休不止地继续努力,而且工作是非常的复杂与繁忙,故唯识家将此独头意识,又划分为散位意识,梦位意识,与定位意识,三个不同的工作小组。
散位意识:散位意识的工作最繁忙,所谓:情绪纷纷,思潮起伏;既要面对现实,又要回忆过去,预想将来,作出种种分别、安排,以决定人的行为,或善或恶,或进或退。大凡文学家的思考,哲学家的推理,艺术家的想像,革命家的计划,宗教家的意志,以及科学家的分析与发明,都是属于散位意识的任务。
梦位意识:是当人们睡觉时,眼等五识都停止活动了,它便开始工作。不过,人致梦之由,有很多因素。
一因外境引发:例如:已故的亲友,因思念自己的亲属,当其熟睡时,神识便来相会,或因被恶鬼所缠,或因被怨敌咒诅,邪术逼害,而于梦中看见种种恐怖的境象。也有持戒修行的人,由于精诚所致,感种佛菩萨于梦中出现,摩顶授记等,都是由外境的引发而致梦。
二因曾经历:人在日常生活中,曾经发生如意及不如意等事,或由新闻得来的消息,印烙于心,当更深夜静时,这些前尘影事,再在意识中影现。
三因预感先兆:有人特别敏感,将发生祸福等事,先于梦中得见。例如:有人于梦中看见种种欢乐或悲哀的梦境,都可能变成事实。
四因意识分别:因为人的潜意识,常怀有某种希望,便会在梦中出现,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五因病所致:人于病危时,神志不清,可能梦见许多不寻常的事,或说呓语,皆非事实。亦有可能看见过去的冤亲,或见佛菩萨来接引等。
定位意识:是一种心力集中而统一的意境。这种意境的出现,是修行人由戒定慧的力量,所引生和谐、宁静、轻安、悦愉的精神境界,并非普通人常有的经验。必需要有相当修养的工夫,或如法修禅定的人,始有这种经验出现。
梦位意识,是颠倒妄想的错觉居多,表面似真,事实非真,表面上似能推理,其实非理,唯知识家名之为‘非量’知识。
散位意识中,固然有贯通前所经验,成为推理不误的‘比量’知识,但亦有错误的‘非量’知识,其中尤以后者居多。
定位意识,只是一种明朗的意境,多属‘现量’的直接知觉,很少参杂主观的作用。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应该知道,意的含义,是概括心的集起功能,意的思量活动,与识的分别作用,都是组织众生心灵世界的主要成员,而且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本来众生的真心,唯一真法界,清净无染,但由于众生的无明妄动,致令一真法界的真心,分为集起、思量、分别不同的部门,致使纯真纯善纯美的心灵世界,变成既复杂又污染。
(二)意的污染
人的心灵,原本是清净无染,纯一无杂的真善美世界;皆因众生的一念不觉,迷真逐妄,遂使真心发生变化,成为真妄和合的阿赖耶识。再因此识的不觉,引生七识的妄觉,由七识的妄觉,产生六识的错觉,妄想分别人我是非,故引起贪、嗔、痴、慢、疑、恶见种种不良的心理。众生由不良的心理,策动行为,造作杀、盗、淫、妄等恶业,致使人的心灵世界,真妄混杂,善恶交参,复杂无比,而且污染不堪。从此污染的心灵世界,所变现的现实世界,也就变成五浊恶世;而自由自在的真我,亦随之变成苦恼的人生,枉受六道轮迥,流转生死。故楞严经说:‘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受轮转。’华严经亦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我说:人间一切善恶,祸福,苦乐,都是人妄想识心的杰作。
据说:从前有一位老和尚,法名意断。因为这位老和尚,精通心术,善能调伏心猿意马,故取名意断。可是有一天,心意忽然妄动,教徒弟们摆设擂台,公开对心经。并订立原则:凡能对上心经的人,不但赏赐五百个铜钱,还可以进入寺里,吃最好的斋菜,住宿最高级的禅房。
由于条件优厚,从朝至暮,上台对心经的人的确不少,但都败下阵来。意断看看已经日落西山了,正想回寺,却看见一个衣衫破旧的老太婆,手里提著几双烂鞋,向著擂台走来。意断站在台上很轻蔑的说:‘你来对心经?’老太婆说:‘没钱买饭吃,只好如此了。’于是一僧一俗,便对起心经来。
老和尚他,往自己头上一指,老太婆她,却往自己的脚一指;第一个回合,算是对通了。接著老和尚他又摸一摸肚皮,她却拍一拍自己的屁股。他伸出五只手指,她出示出八个手指。他左手向下偏斜,她右手向上举起。四个回合过后,意断惊喜的说:‘妙哉!妙哉!请呀!’就这样,老太婆被迎进寺里,吃上好的斋,住上等的嘉宾房,并获得五百个铜钱的赏赐。
意断对于老太婆的才华,敬佩得几乎五体投地,徒弟甲问:‘师傅,老太婆的心经对得如何?’意断无限感慨的说:‘唉!人不可以貌相,海水不可以斗量,我的心经给她对绝啦!我说:头顶青天;她说:脚踏大地。我说:满腹经论;她说:稳坐莲花。我说:学富五车;她说:才怀八斗。我说:请上西天;她说:击倒泰山。啊,真了不起呀!’因此,徒弟们对老太婆也不敢怠慢,侍奉更加殷勤周到。
徒弟乙对著老太婆竖起姆指说:‘你老人家能够对得上我师傅的心经,真了不起呀!’老太婆说:‘那有甚么困难呢!他问:你是补帽的吗?我说:我是补鞋的。他问:是不是用牛的肚皮补呢?我说:是用牛的屁股皮补的。他又问:补一双鞋给五个铜钱行吗?我说:不行,要八个铜钱。最后他嫌八个铜钱太贵,叫我走。当时我的肚子饿得要命,就举手想打他,俗语说:鬼都怕打,所以…,’老太婆还没有说完,和尚们早已捧腹大笑,东歪西倒,…。
各位,同是一个动作,由于老和尚与老太婆的心思不同,见解不同,境界不同,所以想法与意念都不同。以此类推,世间上的事情,也是一样。同是一件事,同是一句话,由于各人的思想不同,学问知识不同,时代背景不同,立场与角度都不同,见解也就不能一致。而人又是最固执的动物,每每喜欢固执自己的见解是对的,而强说他人的不是。因此,基于妄想识心的分别,基于自我主观的执著,世间上的确是没有真实的是非。
还有,中国历史上,有一位文学家名苏东波,与佛印禅师是很要好的师友,常常在一起;但每当谈论佛法时,苏东波都被佛印禅师折服,屈居下峰。有一次,两人一起静座,苏东波忽然问禅师:‘你看我现在坐著,像个甚么?’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坐著像一尊佛。’禅师反问苏东波:‘你看我呢?’苏东波说:‘我看你,像一座堆积的牛粪。’禅师看看他,不再说甚么。苏东波以为这一次,总算是占了上峰,满怀高兴的回家,告诉苏小妹。岂料苏小妹说:‘哥哥,你又输了,而且输得很惨呀!’苏东波说:‘如何见得?’小妹说:‘禅师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像一尊佛,可是你心里污秽不净,所以看禅师像一堆牛粪,还不认输么!’
依据万唯心的道理,可知人的内心清净,高贵,善美,策动于人的思想与言行,自然也清净,高贵,善美;反之,人的内心,污秽不净,策动于言行,也就卑鄙下劣,甚至凶恶残酷。今日世界之所以乌烟瘴气,社会罪恶,层出不穷,主要原因,就是人的心灵世界,空气太恶浊、太污染。我们欲想杜绝社会罪恶,首先就要清除人类心灵世界的污染,使人的心意识,回复清净,止于至美。
(三)意的净化
世界的恶浊,人生的苦恼,既然是由于众生无明不觉,迷真逐妄所致。那么,我们欲想离苦得乐,回复心灵世界的纯净无染,首先就要反妄归真,转迷为悟,转无明为妙明,转不觉为正觉。
(1)转迷为悟
我们欲想转迷为悟,一定要皈依三宝,亲近善知识,多闻佛法,启发正智,不断提升自己的知;使自己知善恶,知因果,知邪正,知道做人的意义与任务,还要知道佛性平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以成佛。更加要知道,众生所以轮回生死,不能成佛的主要原因,就是迷失了此生佛平等的佛性,胡作非为,损人利己,薄人厚我;造诸苦因,招致苦果。
现在,欲想解脱轮迥的苦恼,必须从无明不觉的迷途中回头,舍妄归真,止恶向善,利己利人;持戒修定,进趣佛道。这种知识,是从三宝的语言文字方面所获得的启示,可以说:是在‘名字即佛’的阶段,转迷为悟,转无明为妙明,转不觉为正觉。
知就要行,使自己知行合一,解行并进;将所知道、所了解的佛法,付之实践,所谓:‘持戒修定,因定发慧。’由戒定慧的力量,制止心中的妄念,恶念,邪念,不再攀缘于五欲尘境,令自己内在六根的见闻觉知,与外界色声香味触等尘境脱离关系;而能够清心寡欲,以清净的身心,进修圣道,抛弃一向主观上的错觉(见感),自然可以降伏内心的烦恼妄想,念念反观自性,与本觉理体相应。这就是在‘观行即佛’的位次上,转迷为悟,转无明为妙明,转不觉为正觉。
由于精进修习佛法,定慧功深,引生无漏智慧,在菩提觉道的十信位中,由二信至七信,修习性空观,断尽三界八十一品思惑,除去分别我执。进而发菩提心,趣向菩提道;由八信位起,再修法空观,继续前进,依稀见到佛性,清净的真心,若隐若现,朦胧不清,是在‘相似即佛’的位次上转迷为悟,转无明为妙明,转不觉为正觉。
再由十信位,加工策进,止观深入,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断尽尘沙烦恼,进侵无明惑;得分断无明,分证法身,所谓:‘无明分分断,法身分分证。’直至十地位满,转凡成圣,亲见佛性,事理圆融,性相贯通无碍。在菩提觉道的旅程中,登上等觉圣位,是在‘分证即佛’的位次上转迷为悟,转无明为妙明,转不觉为正觉。
等觉菩萨,由无功用道,断尽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修学圆满,二利究竟,福慧具足,三惑尽,三智圆,三德显,深入妙觉果海,成就佛果菩提,即是在‘究竟即佛’的圣位,转迷为悟,转无明为妙明,转不觉为正觉。
我们因为皈依三宝,接受佛法的启示,增长智慧,深入禅定,乘一心三观的功力,经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的位次,位位深入,由名字即佛,转迷为悟,转无明为妙明,转不觉成正觉,直至究竟即佛,转迷为悟,彻底取消心中无明烦恼的污垢,终于回复心灵世界的清净,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2)转识成智
当我们究竟转迷为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回复心灵世界究竟清净时,就可以转移凡夫的八种妄想识心,成为佛果上的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以及大圆镜智。
成所作智:是一种特殊的创作能力,是转变迷位众生眼等五识所得的无漏智慧。迷途众生,眼等五根,终日攀缘于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引生眼等五种识心,分别计较,贪恋五欲,作诸恶业,被业所牵,在生死苦海,轮回不息。即使幸得人身,又值善友,懂得修行,但不是限于智慧能力,就是缺乏福德因缘,欲想利己利人,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出现求不苦。
今既如法修行,究竟转迷为悟,成就佛道功德,将染污的心灵世界,变成纯洁的正觉世间,则眼等五种识心,也随著第八识而转变,成为能够承办一切利生事业的智慧能力。可以如意自在,展开利益众生的工作,应身化土,观机设教,普令众生,离苦得乐。因此,名为‘成所作智’。
妙观察智:是一种高度的觉察力,亦是纯理性的判断力,是转变第六意识而成的无漏智慧。平常人的意识,对外界事物,虽然有觉察的功能,但在我法二执的迷情中,产生很多不合理的观念,障蔽心智,对于事物的判断,只凭意识的错觉,根本无法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但当我们在观行位转迷为悟时,修习空观,位至七信,即可断除分别我执。八信开始,修法空观,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登初地时,即可断除分别法执,转第六意识,成为下品妙观察智。
再修真如观,从二地至七地,渐断俱生我执,将意识转为中品妙观察智。于远行地后,修我法二空观,经历八、九、十地,直至等觉金刚心,断尽俱生法执,即可以转意识为上品的妙观察智。
即是说:八地菩萨亲证真如理时,就可以将人生的糊涂意识,转为无漏妙智,成就纯客观的觉察力。不但可以观察宇宙诸法的总相,同时深入观察现象界的差别相,更能巧妙观察众生的根性差异,智慧差异,情绪差异,以及众生个性,习惯种种差别,然后迎合众生个别的兴趣与需要,为众生演说深浅不同的佛法,令闻法受教的众生,皆得恰到好处的利益;神通难量,妙用莫测,故名为‘妙观察智’。
平等性智:是转移第七末那识而成就的智慧。众生的真如自性,原本是生佛同体,圣凡无二。正如金刚经所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但自从众生一念不觉,无明妄动,能所对立,演变成六粗中的智相,引生第七识的俱生法执之后,便有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种种固执。自此,平等的理性中,就有人我自他的分隔,与尊卑贵贱的悬殊,而人间种种不平等的现象,亦因私我的观念而产生。修行人必须破除第七识的俱生我法二执,然后可以回复平等理性的清净。
初地菩萨,智力未坚,观行出入不定;入观时可以降伏此俱生我法二执,但出定后,二执又死灰复燃。要登八地,无功用道现前,唯一真如境界时,始可伏灭俱生我执。直至十地,法空智现前,只可取消俱生法执的现行;至于俱生法执的种子,一定要到达等觉位金刚心后,方能断尽。至此,就可以彻底冲破自他人我的界限,将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回复真我的本来面目。
在真我的智慧照耀中,明白‘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他的形相。’甚至生死与涅槃,烦恼与菩堤,悉皆平等。但因同情众生的迷惑无知,而于平等性中,激发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冤亲平等,拔苦与乐,饶益众生,是名平等性智。
大圆镜智:是转第八阿赖耶识而成的佛道智慧。前面说过,宇宙人生的开展,以及人间善恶与苦乐,皆由阿赖耶识中含藏的善恶种子所引生。但种子是甚么呢?种子,是指一类直接能引生自类果体的潜势力,这种潜势力是人类精神界的原始本能。其本身含有特殊的保守性,又有生长的功能;犹如一粒植物的种子,含有萌芽、开花、结果的功能一样。
唯识论说:‘何为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这些功能差别的种子,有各种不同的名称。若在生起方面说:有本有的种子,与新熏的种子;在三自性方面说:有善种子,恶种子,以及无记性的种子;在有漏与无漏方面说:有有漏种子、与无漏种子;在色心与变现方面说:有内种子、外种子、共相种子、与不共相种子。如果但依有漏现行法方面说:又有名言种子,与业种子的不同。
名言种子:是阿赖耶识中,能引起诸法现象的亲生因;宇宙万有一切诸法,无不是从此类种子亲自引生。
业种子:是指第六意识相应的思心所,造作善业或恶业时,所熏成的善种子或恶种子。这类善恶种子的势力,能引生未来一切或善或恶的果报体;所以业种子,可以说是最初直接生起宇宙万有的原动力。
这些种子,是从那里来的呢?唯识家说:名言种子的产生,是由众生的前七识,在日常生活中,分别过去、现在、未来、内外一切诸法,生起感觉、照了、思虑、分别、爱注执著的作用时,将一切诸法的印象,烙印在第八识心中,形成一种潜势力,作为变现未来宇宙万法的原始资料。
业种子的生起,则只凭第六识相应思心所,策动身口意三业或善或恶的动作时,形成一种习惯性,熏附在八识田中,成为能生起未来同类果报体的原动力。所以名言种子,是通于八种识心,属于无记性;业种子只限于第六意识,性有善恶,不通无记。
还有,名言种子个性弱劣,必须假借业种子的力量来推动,才能变现宇宙万有诸法;而业种子则不但具有引生自类思心所的功能,还有协助名言种子产生现行果法的力量。宇宙万有诸法,都是从业种子的原动力,推动名言种子的原始材料而开展出来的。
现在,我们应该知道,种子,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切或善或恶的思想与行为,烙印在识心中累积的习气。这种习气凝成一种能引生未来自果,又能使自果获得暂时保留的原始本能,潜伏在人的藏识中,唯识宗名之为种子。
修行人开始转迷成悟,背尘合觉时,思想与言行,都有所改变;日常生活,皆止恶行善,背弃尘劳妄想,提高理智,趣向菩提觉道。故被送进藏识中的资料,纯善无恶,不断增长藏识中善种子的势力,至于恶种子的势力,则日渐衰弱。加以修行人不断的提升智慧,滋养善的种子,令其日益壮大;不断的改善情感,扩展爱心,使恶的种子在慈悲水洗涤下,日渐消失。故当究竟转迷成悟,背尘合觉时,有漏烦恼的种子已经完全枯萎,无漏功德的善种子,反而日益增长;一切执障全断,一切智德全显。此时真妄混合,为染净业种子所依的藏识,也就转变成纯净无染的白净识。故阿赖耶识,亦名白净识,亦名无垢识。
此外,当修行人开始转迷为悟,直至究竟转迷为悟这一段悠长岁月中,令阿赖耶识不断的转变,根据其转变的位次,也有三个不同的名称。
一名我爱执藏:是第八识的现行位,在此阶段的识体,只限于凡夫,二乘、以及七地菩萨。因为凡夫,我法二执坚固,二乘虽破我执,法执犹存;即使是初登七地的菩萨,还未能够发挥智慧的力量,断除俱生我法二执,必须七地位满,将登八地,己尽真如实际理地,始可以断俱生我执。故八识规矩颂说:‘不动地前才舍藏’。因为八地以上的菩萨,以及二乘无学位,己经断除第七识的我执,故得脱离此阿赖耶识之名,八地以前,仍然名为我爱执藏识。
二名异熟业果识;亦名异熟识。有时异、性异、类异、与圣异的分别。
今生所作善或恶业的种子因,要在来生或多生成熟,然后招致或善或恶的果报体,是有时间上的距离,所谓:异时而熟,是时异。
其次是业种子有善性或恶性,所感的苦果或乐果,是无记性,是性异。
众生在善道作恶业,可能招致恶趣果,或在人道造善业,感得圣人之果,是类异。
烦恼障与所知障,是一切果报体的基本因素;一切果报体,又不出两种生死。分段身的果报体,是由有漏善与不善的种子为因,烦恼障的种子为助缘,招感六道众生粗浊的异熟果。变易身的果报体,是由无漏有分别的种子为因,所知障的种子为助缘,招感所得的身命,是属于已经超越三界之菩萨的不思议胜异熟果。但即使是菩萨的变易身,亦随其地位的高下,以及智慧的深浅,而有精粗胜劣的分别,直至金刚位前,仍然有变易不定的异熟果,是为圣异。
总之,异熟果是由业种子为因,所感得的果报体,于其中间,有种种的变化;在时间上,有前后不同,在空间上,有九法界圣凡的差异,故名异熟业果。此名通于凡夫、二乘、及一切菩萨。因为一切凡夫,固然是由善恶业因,招感或苦或乐的果报体。二乘与菩萨的果位,亦是由无漏善业所招感。虽然七地菩萨,已断俱生我执,舍弃我爱执藏识之名,但必须由八地至等觉金刚后心,修习法空观,始可以断尽微细俱生法执。在未尽除俱生法执之前的果报体,皆名‘异熟业果’。
三名相续执持识:梵语安陀那,译名执持识。此义通至佛果,乃至尽未来际。因为此识能执持一切色心万法的种子,令不散失故。又名无上转依至极清净位,此名唯独限于如来地。因为等觉菩萨异熟业果空后,进入真解脱道,圆满佛果功德;此时阿赖耶识,即转变为无垢识,亦即是白净识。
白净识中,永远执持智慧的种子,时刻都放射出辉煌的光明,普照大千世界,真俗双照,空有齐观,事理圆融无碍,因此,名为大圆镜智。
(3)觉悟成佛
当阿赖耶识转为白净识,大圆镜智显现时,已经究竟觉悟,完成佛道的功德,此刻,也就彻底净化人的心意;人的心灵世界,亦臻于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
不过,转迷为悟,转识成智,觉悟成佛,绝非一朝一夕,或一生一世可以成功。必需要有决心,有毅力,加以坚决不拔的意志,与舍己为人的精神,多生多世,永远朝著遥远的菩提觉道迈进,广修六度万行,利己利人,位位高升,经历五十五真菩提路,最后,由等觉进入妙觉,然后证得佛果菩提。
或有人说:改善人的心灵世界,必需要不断提升人的知,改善人的情,净化人的意;经过悠长的岁月,历劫修学,始可以转迷为悟,转识成智,觉悟成佛,真是困难重重,在迷情众生来说,谈何容易?何况末法时代,众生业障深重,持戒不清净,修习禅定,万一著魔,岂非求升反堕,实在危险。有没有简单容易,直提稳当的法门,令人即生就可以净化身心,很快成就佛道呢?答案是:有!那就是念佛法门,禅净双修。
因为念佛法门,三根普被,老少咸宜,无论是:上智下愚,士农工商;不管是贫富贵贱,忙碌清闲,都可以修学;至简至易,而且功效迅速。只要我们能够一心念佛,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止息妄念,转杂念为一念,转恶念为善念,转邪念为正念,乃至转有念为无念,立即可以取消人内心的贪嗔痴,增加人的智慧,长养人的慈悲,净化人的身心。眼前就可以改善人的居住环境,取消暴力,杜绝社会罪恶,创造世界和平;将来临命终时,更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见佛闻法,得无生忍,一生补佛之处,决定可以成佛。
例如:我们一心念佛,字字分明,即摄意根;口称佛号,句句清楚,即摄舌根;耳闻佛号,明明白白,即摄耳根;眼不东张西望,即摄眼根;鼻不攀缘香尘,即摄鼻根;身不懈怠放逸,即摄身根;如是六根都摄,不再攀缘于六尘境界。既然根尘脱节,则心再不会因物质的诱惑而起贪嗔痴,身不再因追求物质享受而杀而盗而淫,不是立即可以净化人的身心,令人停止恶业吗?
还有,我们一心念佛,万缘俱舍,就是布施;一心念佛,不作诸恶,就是持戒;一心念佛,心自柔和,不嗔不暴,就是忍辱;一心念佛,净念相继,永不退堕,就是精进;一心念佛,妄念不起,身心寂静,就是禅定;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心光显现,就是般若。如是修一行而具足六度众行,就是修善。
念佛法门,既然可以令人止恶修善,净化身心;那么,一人念佛,一人身心清净,多人念佛,多人身心清净;社会上所人都念佛,社会亦随之清净,一切罪恶,也就消灭于无形,至此,自然止息战争,导致世界和平。
如果念佛的人,能够进而禅净双修,实相念佛,由事相一心不乱,进入理性一心不乱;与自己的佛性相应,则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如是念念无间,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心佛一如,能所双亡,即是念佛三昧。至此,何止可以止恶修善,还可以转迷为悟,转无明为妙明,转不觉为正觉,乃至转识成智,觉悟成佛。所以大势至菩萨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决定成佛。
由是可知,念佛法门,与持戒修定,因定生慧的三无漏学,实是异途同归,目的一致。都是开拓人类精神文明的工具,同是改善人类心灵世界的法宝,亦是领导人类通往和平的管道,运载众生出离苦海的慈航。不同的只是:修三无漏学,但凭个人的力量前进:念佛门法,除了自己努力外,还加上阿弥陀佛的愿力扶持,故有迟速难易的不同而已。
也许有人认为:念佛只是老年人的事;因为老年人无须经营,不要上班,最为清闲;而且老人来日无多,正好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至于青年人,既要发展事业,又要交际应际,还要出外考察、旅行,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那里有时间念佛?殊不知念佛法门,老少咸宜;老年人固然要把握有限的生命,为将来莲华化生作准备;但青年人更要把握现在,创造将来。
何况今日世界,世途险诈,人心不古,处处充满陷阱;而青年人血气方刚,勇敢有余,经验不足,定力有限,处身于复杂的环境中,孤身奋斗,不止需要一心念佛,凭借佛力加被,灭罪生福;还要修持十种净业:孝顺父母,奉事师长,以维系人伦道德;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以改善自己不轨的行为;深信因果,修十善业,以改变气质,净化身心;读诵大乘经典,劝人念佛修善,以自利兼他;布施修福,以利益群众,以改善社会。所以念佛法门,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品,而是青年人立身处世,创基立业的无上妙方;的确有辅导青年,净化社会的功能。故莲池大师说:‘念佛法门,不论男女僧俗,贵贱贤愚,无有一人,不堪念佛。’
这次佛学讲座,本人特别提出‘心灵的世界’来和各位研究,目的是希望大家都知道,今日世界人类,唯一自救的方法,就是要不断提升人的知,改善人的情,净化人的意,彻底清除人类心意识的污染,以开拓人类精神的文明,实现至真、至善、至美的心灵世界。
如果所有人都能够及时醒觉,于五浊恶世的迷途中回头,皈依三宝,接受佛法真理的启示,实行禅净双修,以一念息妄念、以正念止邪念,转恶念为善念,转不觉、妄觉、错觉为正觉。积极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积极发展人类精神的文明;在实行清除现实环境的污染,也要实行清除人类心灵世界的污染。使人类的知情意转向真善美方面进展,自然扭转人心的邪恶,取消凶恶残酷的暴行;净化社会,止息战争,导致和平。
因此,本人恳切的希望各位,从今天开始,就信佛、学佛,多闻佛法,开发智慧,扩展爱心,去爱一切人,救一切人,为人类前途谋幸福。更要精进念佛,一方面净化个人内在的身心,促进人性的觉悟;一方面凭借佛力加被,化解天地的戾气,溶化人间的仇恨,消除人间互怨互恨,互相侵犯,互相战争的祸患;以展现人类精神的文明,以美化人类心灵的世界。
最后,多谢志莲净苑宏勋法师,多谢美西佛教会弘法组各位董事,多谢为这次佛学讲座出钱出力的工作人员,更多谢各位听众。本人诚恳的祈祷佛力加被各位,福慧增长,更愿以此功德,回向祈祷,世界和平!